陳茂波:紓緩措施不宜全撤

  距離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不足一個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發表網誌指,為應對疫情而連續幾年無可避免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令政府財政儲備大幅下降至8,000億元水平,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隨着社會步入後疫情階段,他指有需要調整財政策略,但在經濟復甦之初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預告下年度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同時要着力管控公共開支,包括或要取消一些已推出多年的紓緩措施,市民亦可能須分擔額外稅負,但承諾會盡可能緩減對弱勢社群的影響。

  陳茂波表示,預算案的公眾諮詢工作仍在進行,他日前便與近百名市民就預算案交流意見,市民關心的議題主要涵蓋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經濟復甦的進程,以及社會民生的切身需要三方面。他解釋,3年來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共逾6,000億元,令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多達逾2,000億元財政赤字,2022/23年度赤字預計也將達逾1,000億元。

  他指,隨着經濟回穩、財政措施必須作出相應調整,指這是負責任的做法,亦符合基本法第107條所提出的原則。

  儘管今年經濟將較去年改善,但陳茂波指經濟復甦之初,市場信心比較薄弱,如在此時大幅收緊財政開支,可能不利於鞏固復甦勢頭,加上不同階層打工仔的收入恢復也許有滯後,故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

  他預告,下年度的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但若純粹減少開支,無助於增加未來的收入,因此必須務求在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同時,造就經濟蓬勃發展,且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才有財力回應各項社會民生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