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賞探索漁港

■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
■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

■明信片展現香港獨有風情。
■明信片展現香港獨有風情。

■當年漁家帽帶出濃厚漁港風味。
■當年漁家帽帶出濃厚漁港風味。

  為配合「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 」的試運,連串玩味活動也隨之推出,包括免費借出色彩鮮艷漁家帽,供公眾四處在海濱留影,自由創作反映香港仔漁港的城市景象;公眾又可以參加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 點對點由香港仔出發,乘坐全港航程最短街渡,到達鴨脷洲探索漁民大龍出沒之處,在充滿大型壁畫的龍竇盡情打卡,遊歷完畢還可以將懷舊明信片小禮物帶回家,成為個人珍藏。連串活動務求令到訪人士有不一樣的體驗。

  香港仔漁民的新一代,絕大部分從未接觸過捕魚,漁民人口不斷減少,加上漁業式微,香港仔作為昔日四大漁村之首,將不敵時代巨輪的推進,漁港回憶逐漸退卻, 「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 」是《漁港濃情·香港仔》 社區項目的一環,內容以多角度記載漁港變遷,將逐漸消失的社區回憶,重新結合起來,資訊及趣味並重。漁家帽帶出濃厚漁港風味,闊邊圓形的漁家帽防曬又防雨,是昔日漁民幹活的必備帽飾,也是外國遊客心目中的水上人面貌,由他們拍攝的鏡頭,漁家人戴着漁家帽,也曾印製成明信片在外地售賣,標誌着一種獨有的香港風情。

  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展品以視頻或相片呈現,設計有四款漁船,包括雙拖船、收魚船、曬家船、罟仔船的實地拍攝,十位地區人士口述歷史訪問,以及避風塘的重新布局介紹,和香港仔魚市場優越地位的紀錄片。內容經悉心整理,不單是現況的陳述,更有各人趣味性的見聞分享,對漁民社會的體會。所涉話題例如有千歲龍的出現;遊走避風塘的茶餐廳;漁民釣黃花魚的秘訣;逐漸消失的九龍吊片曬製手藝;譚公爺不老的傳說; 將香港仔變成港版築地等,都是具趣味的話題,看畢並留下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