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寫在紅紙上 始於明代朱元璋

  圖:南京明城牆挹江門懸掛着巨幅春聯。\中新社
  圖:南京明城牆挹江門懸掛着巨幅春聯。\中新社

  王安石在《元日》中曾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燕京歲時記》說:「春聯者,即桃符也。」由此可知,「桃符」就是春聯的源頭。古人認為,桃木有避邪作用。後來,人們在桃符上畫上神像,懸於大門兩側,這就是傳說中的門神。

  第一次在桃符上書寫對聯是五代時期。五代後蜀每到除歲,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一般都是上題「元、亨、利、貞」四個字。後蜀主孟昶好學能文,喜歡儒家經典。964年春節,孟昶令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可是孟昶沒有看中,就自己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了12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排在第一,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比孟昶的題聯早240多年。

  春聯書寫在紅紙上始於明代。之所以寫在紅紙上,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熱烈、吉利祥和。而其推手就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雖然學歷不高,但是很喜愛傳統文化,他不僅下旨要求家家戶戶張貼春聯,而且還微服上街巡視,觀賞娛樂。到了清代,貼春聯已成為人們辭舊迎新的著名民俗,春聯的形式種類和文學藝術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如門心、橫批、框對、斗斤、春條,等等。新中國成立後,春聯這個古老民俗形式賦予了新的內容,既有傳統特色,又平添了許多時代精神,春聯文化也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