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兔年到來話兔俗

  戴永夏

  農曆虎年將盡,兔年又來接班。在這虎去兔來的交替時刻,人們自然對兔子也多了一份關注。

  兔子是一種跟人類關係十分密切的動物。牠美麗溫順,機靈活潑,體態輕盈,奔跑如飛,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人們對兔子的喜愛,許多都表現在一些民俗事象中。這從12生肖的選擇及排序上,可以明顯地看得出來。

  在古代,人們為了紀年方便,便選擇了12種動物與地支相配,這便形成了12生肖。在眾多的動物中,兔不但能跟牛、虎等大型動物一同入選,而且位次重要,名列第四,排在龍、馬等動物之前。對此,有一則民間傳說,作出了有趣的解釋:

  傳說12生肖排名時,老鼠與牛排在頭兩名,這引起了龍、虎的不滿。後來天神封虎做了山中之王,封龍做了海中之王,方才平息了龍、虎的憤怒。當重新排名的時候,機智的兔子跳出來說:「我是山中王的護衛,應該排在海之王的前面。」龍當然不肯。於是兔子提議與龍賽跑,誰贏了誰排在前面。兔子選了一條山高林密的小路做跑道,驕傲的蒼龍滿不在乎。比賽開始後,身體龐大的龍左繞右拐,阻力重重,行進緩慢。而體輕靈活又善於奔跑的兔子卻如履平地,跑得很快,比龍先到達終點。這樣一來,牠就理所當然地排在龍的前面。

  還有的傳說故事,稱讚兔子有捨己為人的獻身精神。如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遠古時,在樹林裏有狐、兔、猿3種動物,牠們相處得很好。一天,佛祖化身為一個老人來到林中,說自己餓了,請牠們找一些食物來充飢。狐狸立即找來了一條大鯉魚,猿則找來一些新鮮水果,只有兔子空手而歸。老人認為兔子缺乏誠心,於是兔子就請狐、猿撿來一些柴草,並點燃起來,對老人說:「我願將自己化為你的美食。」說罷就縱身跳入烈焰之中。這時老人恢復了佛祖的本相,捧起兔子的焦骨,感嘆說:「吾感其心,不泯其跡,寄之月輪,傳乎後世。」從此月中就有了一隻白兔,與月亮千古同輝。

  民間又有一神話傳說,讚美兔子能扶危濟困、治病救人。傳說有一年,民間瘟疫流行,大量的病人因缺醫少藥,得不到醫治。絕望中的百姓只有祈禱上蒼,賜給醫藥。這時,民間的呼喊驚動了月光娘娘嫦娥,她便派玉兔下凡消除瘟疫,救助百姓。玉兔變成一位姑娘來到人間,天天忙於為百姓施藥、治病、除瘟,一連忙了28天,救治病人無數,終於控制住瘟疫的傳播。這時,她也累得支持不住了,便靠在一棵大樹下睡着了。人們不忍心驚動她,想讓她好好休息一下。到了子夜時分,人們忽然發現姑娘的頭上長出兩隻長長的耳朵,不禁驚叫起來。驚叫聲把姑娘驚醒,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在睡夢中現了原形,只好跟大家如實相告:「我本是月宮中的玉兔,是月光娘娘派我下凡來為大家治病除瘟的。現在我的使命已經完成,要立即返回月宮。」說完飄身而起,直飛月宮去了。人們為感謝玉兔,就為牠塑造了「兔兒爺」的形象,進行供奉,還把牠奉為「長耳定光仙」。

  人們喜愛兔子,還把牠當做吉祥物,用以表達美好的願望或理想。如古時每年正月初一,各地都有「掛兔頭」的習俗。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記載,過去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將麵做的兔頭與麵蛇、年幡、面具等一同掛在門楣上,以求鎮邪禳災,平安多福。在山西一些地區,過去有結婚「吃兔饃」的習俗。當女兒出嫁時,其母要給她做一些兔形和魚形的禮饃帶上。兔饃象徵男性,魚饃象徵女性。新婚時新娘吃兔饃、魚饃,以祈求子孫繁衍,兒女滿堂。山東沿海的漁民,過去還有「兔塞懷」的習俗。每年穀雨前後,妻子要出其不意地將一隻白兔塞到丈夫懷裏,以求丈夫出海平安,捕魚豐收。在京津及濟南等地,還有中秋節供奉泥塑「兔兒爺」或「兔子王」的習俗,這不但為感謝玉兔的驅瘟治病之功,還祈求牠保佑平安吉祥。

  此外,人們對兔子的喜愛之情,也體現在一寫古詩詞中。如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一百首》(其二十三)中寫道:「新秋白兔大於拳,紅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殺,玉鞭遮到馬蹄前。」作者生動地描述了「紅耳霜毛」的白兔在寧靜清爽的初秋甜美地睡在草地上的情景,連慣於田獵的天子看到這睡態可掬的小兔也頓生憐惜之心,忙伸出馬鞭,阻止人們射殺。詩中,白兔嫺靜可愛的形象呼之欲出,人們對兔子的喜愛之情,由此可見一斑。元代學者袁桷在其《舟中雜詠》詩中也寫道:「家奴拾枯草,走兔來相親。生來不識兔,卻立驚其神……」詩中說,有一次家奴去拾枯草,一隻可愛的小白兔跑來和他友好親近。家奴不知此為何物,驚奇地看着牠,感到很神奇……這裏,詩人描繪了兔子的純樸可愛,以及人和動物之間的相親相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憐惜之情。明代詩人謝承舉的《白兔》詩也很具特色。他在詩中寫道:「夜月絲千縷,秋風雪一團。神遊蒼玉闕,身在爛銀盤。露下仙芝濕,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問,欲乞萬年丹。」詩人先寫了白兔的美好形象:千縷細毛,白雪一團,十分美麗可愛。接着又寫牠神遊月宮的情景:此時月宮中露濕靈芝,香飄寒桂,假如嫦娥問白兔來幹什麼,牠一定會機智地回答:來為人們祈求延年益壽的仙丹啊﹗詩人通過浪漫的想像,讓白兔的形象更加富有智慧,也更加仁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