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述】內地物價保持穩定 內需逐步重啟復甦

  龐 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1月1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份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8%,漲幅擴大,環比則由上月的下降變為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略有回升,同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結束了持續兩個月超1%的降幅,同比下降0.7%。從全年看,2022年CPI和PPI分別同比上漲2.0%和4.1%。

  值得留意的是,2022年內地CPI單月漲幅始終運行在3%以下,全年上漲2%,大幅低於美國8%左右、歐元區8%以上、英國9%左右等發達經濟體漲幅,也明顯低於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7%至10%的漲幅。正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所說:「國際脹、國內穩,對比十分鮮明」。

  數據彰顯穩經濟成效

  2022年內地全年CPI漲幅低於《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3%左右的調控目標,標誌着統籌協調並較好地完成了穩物價、促發展、保民生的任務,全面、有力、有效地落實生效了各項保供穩價措施,健全完善了重要民生商品和重要生產資料的產、供、儲、加、銷體系和價格調控機制,守穩護牢了百姓「米袋子」和「菜籃子」,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切實緩解了中下游企業成本壓力和持續優化了上下游工業利潤結構,充分穩定了市場預期和經濟社會大局。

  今年CPI增長存七大利好

  展望2023年全年,在需求端帶動下,未來內地通脹水平回升的可能性較大,CPI增長中樞相比2022年將有所抬升。筆者認為,這主要出於七個原因:第一、從全球角度看,高通脹壓力仍在不斷的蔓延和傳導中,內地在一段時間內仍面臨來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能源價格、糧食價格抬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第二、從行業角度看,內地的局部通脹壓力更有可能集中在能源行業及相關採掘業、食品加工及養殖業等產業,中下游行業成本壓力有可能加大;第三、從突發、偶發因素看,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極端天氣等因素疊加,有可能給能源、糧食和食品的生產和供給帶來擾動;第四、從貨幣角度來看,內地貨幣供給增長較快,廣義貨幣增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處於相對高位,貨幣供應量對物價影響將滯後顯現。第五、從需求角度看,伴隨着內地宏觀經濟企穩復甦、供求關係基本恢復穩定、內需逐步回暖走強,會帶來消費動能快速釋放、商品和服務需求價格走高、物價中樞特別是核心CPI中樞整體有望修復抬升;第六、從工資角度看,伴隨着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內地勞動力市場復甦步伐將大大加快,餐飲、娛樂等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將明顯增加,失業率價格將明顯改善,並助力工資水平平穩回升。第七、從長期趨勢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中國人口老齡化、低碳轉型等中長期挑戰也不容忽視。

  人民銀行在去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要「高度重視未來通脹升溫的潛在可能性,特別是需求側的變化」,人行去年四季度貨幣政策例會也提出「着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顯示人行對防疫政策優化後總需求趨於升溫帶來的通脹壓力存在一定擔憂。

  但筆者認為,通脹並不構成今年內地宏觀經濟的重要主線和調控政策的主要限制因素,內地通脹短期內可控,其增長趨勢和整體形勢預計仍較為溫和。由於亞洲國家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是生產國而非消費國,其居民心態相對穩健、謹慎、保守,主要亞洲國家的疫後恢復過程並未明顯伴隨着高通脹的特徵。近年來內地居民收入增速偏低,且對未來收入預期也仍偏弱,因此消費修復的彈性大概率也不會很強。

  通脹可控增長趨勢料溫和

  內地在防疫政策優化後,消費場景、意願、能力相對生產復甦而言仍較受限,特別是聚集性、流動性、接觸式消費的復甦會相對滯後,且地產鏈條相關消費和需求在地產企穩復甦態勢尚未穩固的背景下,難以拉動通脹中樞迅速上行。此外,CPI的漲幅也會受到外部通脹壓力減輕、食品價格總體保持溫和、翹尾因素相對較低等原因限制。可以說,2023年內地全年通脹形勢應依然溫和、可控,出現持續的、快速的通脹升溫的概率並不高。在經濟逐步回歸到相對正常的供需平衡和合理的潛在增長區間、貨幣政策仍以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和回穩向上勢頭為主要任務的背景下,不必過度強調未超過政策目標的通脹對貨幣政策的壓制作用。

  預計2023年內地平均CPI為2.5%,考慮到就業、收入、預期和消費需求的修復步伐,上半年CPI有望保持在2%左右,下半年CPI將升至3%左右的水平,個別月份的CPI在基數效應和經濟加速復甦的主要拉動下有可能突破5%。預計2023年全球主要能源和金屬的價格水平將同比下行10%左右,疊加內地社會有效需求逐步回暖走強,有助於PPI平均漲幅維持在0.5%左右的較低水平。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