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弦雅音】通關之「通」

  姚 珏

  最近,香港終於和內地恢復通關,先是本月8日開啟了兩地首階段通關,緊接着本月15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也恢復行駛。因為疫情苦等3年的兩地民眾,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迎來自由往來,緊密相通的新機遇。

  香港民建聯每年都公布年度漢字評選的結果,2022年的年度漢字就是「通」,表達的含義也是暢通、通關,體現了香港市民當時盼望通關的心情。如今通關已成為現實,更重要的是如何進一步做好通關之「通」。

  首先是通關要做好客流來去的便捷暢通,同時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也應該盡快復常提升,讓來港的遊客和各方朋友都能真正感受到香港社會的融通,以及發展的新風。這一點是來港客人最直接能夠感受到的,也需要香港全社會各界人士都積極努力、熱情待客、追求品質,大到特區政府謀劃管理,小到酒店、出租服務人員的專業和態度,都能影響通關的後續推進,以及香港和內地的進一步聯通。值得一提的是,提升旅客接待和服務,和保持香港市民的滿意生活並不是矛盾的,相反是一致和平衡的,這能促使香港不斷進步,為市民和旅客創造更佳的城市體驗,創造新的生活機遇。

  再者就是通關更需要民心相通,通關促進普通家庭的團圓,遊客商賈的自由往來,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得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合作帶來新的春風,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合作也必定能夠大展宏圖,為兩地民眾創造更多生活和事業的新機會。香港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應該重視民心相通,真正促進與內地的溝通了解,讓通關之利能夠普惠更多的基層民眾,為兩地創造更多貼地氣、做實事的平台和方式。

  要促成民心相通,也要充分重視香港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香港要建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離不開堅守中華文化之根,也離不開和內地的聯通和交流。內地旅客來到香港,是否也能通過文化藝術的體驗,讓他們感受到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不少內地年輕朋友來到香港,可能會去看流行歌星的演唱會,但或許他不了解,香港的古典藝術以及多元文化還有很多演出欣賞的選擇,比如來聽聽香港弦樂團青年和基層孩子的中西樂聲合奏,當然也可以去聽歌劇、看話劇、學粵劇等等。香港西九龍的新景點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等也提供了獨具香港特色的文化藝術體驗。這種體驗在未來是否可以做一些嘗試,一是跨界合作,為遊客提供一站式的優惠和路線,甚至美食、學習和文化藝術欣賞的結合;二是主動推介、個性服務,提供更多文化藝術體驗選擇給予旅客。

  通關之「通」說到底,還是思路要通。上周日,新任香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發表了2023年新春致辭,他提出「中聯辦和大家一樣,倍加珍惜香港當前『治』的局面,熱切期望香港增強『興』的動能,進一步開創由治及興的新局面。」他分享了三點看法,如何「讓『興』的動能更強勁」。一是需要我們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機遇,在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增添不竭動力;二是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在鞏固獨特地位和優勢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競爭力;三是矢志不移幹事創業,在團結奮鬥中凝聚強大合力。在我看來,通關無疑開啟由治及興的新局面,機遇是天時,定位是地利,團結是人和,三者兼得,則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