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憑闌處:嘉年華小記

  童 心

  說到嘉年華,總會讓人想到娛樂、想到狂歡、想到一切與純粹的開心有關之事。殊不知,它的起源,是一個結結實實的勵志故事:相傳,耶穌被一個魔鬼困在曠野裏,40天滴水未進,飢腸轆轆,受盡折磨。魔鬼想盡一切辦法誘惑耶穌,企圖令他放棄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但耶穌給予了堅決的回擊——他忍受住飢餓,利用漫長的40個日夜思考人性,以及如何讓世間更加美好和光明。最終,耶穌打敗了魔鬼,成就了自己。後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把每年復活節前的40天作為齋戒和懺悔的日子。這40天,人們不能食肉,也不能娛樂,生活肅穆、氣氛沉悶。所以,在齋戒開始前的一周之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等,縱情歡樂。所以,嘉年華最初的含義其實是「告別肉食」,這個狂歡的傳統代代相傳,就成了如今的嘉年華。

  英語Carnival的發音,很難恰如其分地用漢語表達,所以使用了「狂歡節」這個意譯,比較直觀好理解。後來狂歡節傳到香港,香港人將它改譯為「嘉年華」。這個譯名,是懂外文又深諳中文的知識分子的傑作,具有音與義的雙關之妙。上個星期,有慈善團體在九龍灣舉辦「慈善嘉年華」。我有幸得到友人贈票。入場券印製得十分精美,卻只有時間、地點,以及一串串如蚊子般大小的贊助商標誌。遍尋其間,也不知道這個「慈善嘉年華」到底是什麼主題,有什麼項目,樂趣究竟在何處。

  我將這些疑惑講給朋友聽,朋友笑我太認真:「嘉年華,就是玩樂嘛,帶點神秘感去,會更有驚喜的。」我揶揄他:「就怕是有驚無喜。之前,在中環海邊的某大型機構搞的嘉年華,票價不便宜,什麼高空滑梯,什麼黑洞迷途,項目名字一個比一個花哨,適合年輕人的強大心臟,像我這樣恐高的,去了就是花錢買罪受。」朋友亮出底牌:「哎呀呀,這次的入場券都是贈送的,慈善嘉年華,就是要把好事做到底嘛。去了會有很多東西可以領取,獎品很豐富,都是實用的年貨,比如八珍醬園的玫瑰年糕。」不得不說,玫瑰年糕擊中了我的軟肋,於是周末一大早我就趕去嘉年華。

  其實,這個「慈善嘉年華」的整體策劃不俗: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的猜謎等,在古詩詞和文化常識中共同體驗「新春」來臨的喜氣和樂趣,知識性、互動性都很強。看着大人孩子滿載而歸的幸福感溢於言表,我真心為這個嘉年華點讚。不過遺憾的是,這麼有文化品味的活動,第二天在媒體上看到的宣傳,竟然沒有「現場感」的影子,又是長長的贊助機構出來月台的人員名單和各類政治人物的圖片,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