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訊:香港年輕人及小童焦慮症(下)
問: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及抑鬱症當中分別是什麼?
答︰青少年及小童有機會會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抑鬱症主要病徵是情緒低落。焦慮症的主要病徵是覺得過分驚慌、緊張、焦慮,有部分病人同時會出現兩種抑鬱及焦慮病徵。
·抑鬱症病徵:
情緒低落,沒精打采,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失去興趣,很「頹」,睡眠、胃口出現問題,對自己、將來充滿負面、悲劇的想法﹔嚴重者更有自殺的念頭﹐專注力及記性下降,神不守舍等。
·焦慮症病徵:
當面對危險、壓力時,有驚、焦慮、惶恐的感覺是很正常的,就好似火災時警鐘響起,提醒我們要逃生。焦慮的身體和情緒反應,其實是大腦給我們的訊號,提醒我哋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面對。當危機在前,情緒上會感到焦慮、害怕,思想上會覺得「有麻煩」,容易「往壞處想」,想像最壞的情況,甚至會怪責自己,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身體亦會有反應,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手騰腳震;有時亦會出現輕微肚痛、頭暈頭痛等,甚至會因為擔心和緊張影響胃口和睡眠。在大部分情況下,以上提到的焦慮反應會隨着危機壓力的減退而消除。但係當警鐘失靈,在沒有壓力危險下出現焦慮情緒或身體反應在,並持續一段時間,以及開始影響正常生活,以及帶來情緒的困擾,則是焦慮症。
焦慮症的種類,分類視乎焦慮的焦點(驚乜嘢)。
廣泛焦慮症︰持續地、過量地對所有嘢都擔心。沒有固定驚或擔心什麼,遇到、諗到就會擔心(家庭、經濟、健康、安全、表現、犯錯、天災人禍)。經常坐立不安、容易忟憎、肌肉繃緊,難以集中精神,沒原因下周身唔舒服、難以入睡。
社交恐懼症︰過分擔心及逃避需要社交、表現自己的情境。過分擔心、恐懼於社交情境下出醜、被批評、不被接納。
分離恐懼症︰極度擔心、不能接受與依賴的對象分開。擔心自己或依賴的對象的安全、健康,擔心自己或他們生病、有危險。分離時,明顯的表現非常不安(發脾氣、不能獨自睡覺、沒原因下周身唔舒服、拒絕上學、拒絕讓依賴的對象離開自己)。
恐懼症:對某樣生物/物件/情況心感恐懼(例如︰血、畏高、蛇)。
驚恐症︰沒有觸發點下,恐慌突襲重複地突然出現。恐慌突襲:突然間極度慌張、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心慌慌、頭暈眼花、手震腳震,冒汗。經常擔心恐慌突襲的出現、或因此出醜而逃避外出。
強迫症︰重複出現的強迫思想 (Obsession)和強迫行為 (Compulsion)。
Obsession︰重複,令人不安而又不能控制的觀念、畫面、念頭、衝動、擔心。
Compulsion︰不能自已、依固定方法、程序的重複動作與行為。
常見主題:擔心污染、感染、出錯;重複檢查,數數,清潔,洗手。
問:精神科醫生可如何醫治? 需要藥物治療嗎? 什麼情況需要入住醫院?藥物及心理治療?冥想、靜觀治療適合小童或年青人嗎?如不適合,小朋友可有非藥物治療及訓練嗎?
答︰有多種因素導致抑鬱與焦慮症。生理因素包括主管負責情緒控制腦部區域「失靈」,或腦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生理因素可以是由於遺傳或由壓力所引致。心理因素則包括思想謬誤(cognitive bias)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想模式,災難化思想,以偏概全,過分武斷,選擇性留意負面訊息等等。環境的因素如生活壓力、童年逆境或虐兒經歷等也可以是原因之一。
因此,完整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以上因素來處理。藥物主要幫助改善腦部「失靈」及腦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幫助改善症狀。心理治療主要處理心理認知及環境因素而起的問題,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改善思想謬誤。身心放鬆練習 (如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及靜觀訓練則能幫助病人紓緩焦慮負面情緒反應及學習接受負面情緒,與它和平共存。
學童亦可以得益於社會生活能力訓練,如解難能力訓練、學習能力訓練等,可以使他們更有效去面對日常會面對的壓力,以及更有自信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不會因為生活中的困難而容易感到沮喪。
當一般門診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仍有顯著的抑鬱或焦慮症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又或患者表現出嚴重的暴力行為對他人人身安全構成風險,或有嚴重的自殘行為及自殺念頭,對自身生命安全有重大風險,這些患者都有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問:經治療後,小朋友長大後會復發嗎?
答︰大部分病人經治療,病徵會大為改善,生活亦可回復正常。長遠來說,是否復發視乎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的生理、心理、環境因素是否仍然存在。無論如何,重視精神健康,增加抗逆力對抑鬱症、焦慮症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