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把脈/老齡化增添經濟下行壓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 林采宜

近五十年來,世界人口預期壽命由60歲增長至73歲,同時出生率由3.1%下滑至1.7%,在壽命持續增長及出生率不斷下降之下,人口年齡結構趨向於老齡化是地球人共同的宿命。按照目前的生育率推算,預計至2080年,人口將到達約104億的峰值,然後進入絕對數負增長的階段。就是隨着大量老人離世,地球總人口越來越少,人口結構從不斷老齡化逆轉到不斷年輕化的周期。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2021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分別達14.1億和13.9億,合計佔全球人口近四成,由於兩國出生率的差異,印度將於2023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從人口總數及其增長情況來看,近十年來,剛果金、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的人口增長速度分別高居38.4%、29.8%、28.4%,同期日本人口減少了1.4%;俄羅斯、泰國、德國、中國的人口增長率低於5%,美國為6.5%。總體而言,人口增長最快的多為非洲經濟落後、醫療條件較差的國家,而日本及歐洲部分發達國家普遍生育率更低。
事實上,生育率和平均壽命都存在顯著的地域差距。2021年,全球平均生育率為2.3,其中非洲平均生育率超過4,而歐洲、北美洲的女性平均生育率低於2。隨着少生優育逐漸成為社會觀念主流,少子化是高收入發達國家共有的現象。相比之下,以農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非洲和其他亞洲貧困地區,人們通過高生育率來提高產出和收入;此外,宗教信仰也是一些種族生育率高的重要因素。在平均壽命方面,落後國家預期壽命低於全球平均壽命7歲,這也是其人口結構較為年輕的重要因素。
教育激發人口紅利
自2014年以來,15-64歲的勞動人口比重從65.6%的峰值開始逐步下行,截至2021年,降至65.1%,同期全球65歲以上人群佔比上升至9.6%。其中德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分別在1986、1992、2009和2010年見頂。美國15-64歲人群佔比呈現波動走勢,在自然人口低增長時,移民對人口增加及年輕化起到積極作用;巴西、印尼和印度等地因出生率較高而導致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不斷上升。
從人口受教育程度來看,歐美發達經濟體的人均教育年限較高。其中加拿大、日本、愛爾蘭、韓國、美國、盧森堡、英國25-64歲人群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佔比均超過五成(2021年數據)。多數歐美國家為高等教育提供助學金和無息貸款,甚至免費教育。相比之下,中國目前25-64歲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僅為18.5%,略高於印度(13%),遠低於OECD(經合組織)的均值39%。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大是中印兩國平均教育程度偏低的重要原因。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20個國家的人均GDP的均值在6.14萬美元,而同期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1.26和0.23萬美元,印證了教育水平在人口紅利中的價值。
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3,已低於同期日本的1.34。繼2016年開放二胎政策後,2021年中國進一步推出「三孩政策」來促進人口結構的改善。但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的實際新生人口只有1062萬,總和生育率進一步下滑至1.15,由於育齡人口基數的減少、新時代的生育觀念改變,以及撫養成本上升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未來中國出生人口持續減少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由於年輕人口既是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同時也是消費力,人口老齡化必然從供求兩端導致經濟增速下行。從區域結構來看,不同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差異較大。2020年,廣東、北京、浙江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佔比最高,分別為68.8%、68.5%和67.9%;河南、廣西、河北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最低,分別為58.8%、59.7%和59.9%。東北、川渝地區老齡化嚴重,其中遼寧、重慶和四川65歲以上人群佔比分別高達17.4%、17.1%和16.9%,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地出生率低,另一方面因為年輕人口持續流出。
目前西藏老齡人口佔比最低,只有5.7%,這跟當地人均壽命只有68歲有關,全國最低的人均壽命疊加全國最高的出生率(1.42%)是西藏人口結構較為年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新疆,65歲以上老齡人口只有7.8%,人均壽命較低及援疆政策帶動的人口流入是主要因素。此外,廣東也是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的省份,目前65歲以上老人佔比是8.6%,這與當地的高出生率和大量勞動力人口流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