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花一世念 管窺清代江南女性風姿

  圖:丁長芝《仕女冊頁》(之三)
  圖:丁長芝《仕女冊頁》(之三)

  「人生恰如三月花,傾我一生一世念。來如飛花散似煙,醉裏不知年華限。」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的納蘭容若,一曲《納蘭詞》清麗婉約,仿若清代江南女子的多情離愁。江南自古富庶,明中葉以降,市鎮興起,當地女性傳統道德的社會基石開始鬆動。儘管大多仍遵循「三從四德」,但她們卻通過藝文活動等形式,逐漸擺脫封建枷鎖,追求個人自由與個性發展。\大公報記者 宋偉(文、圖)

  由大連博物館與湖州市博物館聯合承辦的「三月花一世念」清代江南女性的生活與藝術展,目前正在大連博物館展出。該展試圖為當代史界和觀眾打開管窺清代江南女性風姿的一扇窗戶,為捕捉清代江南婦女在婚姻、家庭、社會中的異質之處提供些許物證。

  該展以清代為時間軸、江南作空間場,分畫中美人、鏡裏容顏、閨閣日常、閒情雅趣四個單元,展示出清代與女性有關的書法繪畫、首飾、服飾、紅妝,以及用於閨閣陳設的清供品等百餘件(組)文物,以「男性凝視下」的文人視角,揭示清代江南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獨有的藝術美感。

  畫中美人 工致典雅

  作為傳統繪畫題材,仕女畫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它綜合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水準和審美層次。最初「仕」指男子,「女」指女子,二者不可連用。秦漢以後合併為「仕女」,意思是對有知識有修養的女子尊稱。宋代,仕女一詞開始普遍使用,隨後其含義也有了一些變化。仕女是美貌端莊的女子,而不是專指貴族婦女,也可以是列女、女仙、妃嬪、閨秀,甚至村姑、丫鬟等。仕女的意思經由男女合稱到貴族婦女到被大眾熟悉欣賞的美女的過程,概念變化使其繪畫形式、內容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清代男性畫家筆下的仕女多呈「嬌弱病態」的形象,折射的是封建社會末期頹靡的時代精神和沒落文人的淒涼境遇。清代仕女畫的表現形式十分多元,有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以工筆為表現形式,主要繼承了歷代仕女畫工致典雅的繪畫風格;兼工帶寫的表現形式,一般以細柔飄逸的線條勾繪工筆仕女,而襯景以小寫意來體現。工筆與小寫意相結合,將清代仕女畫審美風貌推向了高潮。

  鏡裏容顏 環佩叮當

  江南女子會打扮,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趣向,因此江南的服裝往往不注重華美而注重雅緻,首飾不求奪目但求合宜。

  婦人首飾又稱「頭面」,舊時女子出嫁,都要備一副上好的頭面。清代女性的首飾品類一般有髮飾、耳飾、項飾、手鐲、戒指、佩飾。材質囊括了金、銀、銅、骨、木、玉、玳瑁、珊瑚等。到了清晚期,頭飾趨於簡便,不見排釵、網釵等繁瑣的首飾,多用押髮簪、短簪,女孩往往梳辮於後,年長者則多頭戴兜勒。

  閨閣日常 德言容功

  清代的首飾舖大小規模不等,大舖都是僱用工匠做工,小舖則是自製自銷。舊時婚禮喜事,男女兩家一經定下行聘完婚的日期,事先都會向銀樓定購,或喚了銀匠在家打造新娘全副頭面。此外,清代還有走街串巷,買賣珠花為營生的小販。他們往往手持類似撥浪鼓的東西咚咚作響,被稱為驚閨,意為引起女性的注意。在腰間懸掛刺綉配飾,在清朝也是一種風尚。配飾不僅有荷包、香囊、檳榔袋、煙荷包,也有褡褳、錢袋、火石袋、名片袋等。

  日常生活中,清代江南女性絕大部分都是圍繞婚姻家庭而展開,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是清代江南女性生活的主要內容,研習女紅則是她們展現才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她們表達生活、寄託情感、祈求吉祥興盛的重要載體。

  閒情雅趣 才媛輩出

  隨着自我意識的覺醒,江南女子局部擺脫禁錮,展現出自己的聰慧與才智,她們以文學的名義雅集唱和、結伴出遊,或借宗教的名義走出閨閣進行豐富的休閒娛樂活動。

  清代江南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對於女子德才觀念有所轉變,從官方到民間都十分重視女性教育,許多文人世家更是把提高女性的知識結構作為振興發展家族的重要手段。

  女性由此掌握了文字表達的途徑,獲得了良好的詩詞歌賦的文學修養。閨秀們開始效仿男性聚眾結社,這些女子詩社主要分為家居式、社交式和公眾式三類。早期以商祁家族詩會、「蕉園詩社」為代表,中期有「隨園」女弟子群、「清溪吟社」等,晚期有「碧城仙館」女弟子群、常州女作家群等。

  展 訊

  「三月花一世念」清代江南女性的生活與藝術展

  展期:即日起至2月5日(每周一閉館)

  時間:早上9:00至下午16:30

  地點:大連博物館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