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鄭伯母子終和好 以史傳經倡孝道
前兩篇導讀《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提到鄭莊公因出生時難產而遭母親姜氏厭棄,以致姜氏偏愛幼子段,一直想廢長立幼,最後更親作內應,助段興兵作亂。結果,莊公與段兄弟鬩牆、兵戎相見,母子關係也正式決裂。《左傳》交代這個故事的結局云:
遂寘①姜氏於城潁② ,而誓之曰:「不及黃泉③,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④,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⑤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⑥之。」公曰:「爾⑦有母遺,繄⑧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⑨地及泉,隧⑩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⑪。」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⑫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⑬。」其是之謂乎?
鄭莊公在鄢地打敗段弟,段復逃奔至共,離開鄭國。《左傳·隱公十一年》記鄭莊公曰:「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於四方。」可知段最後仍流亡國外,莊公尚念兄弟之情,並無將其殺害。至於母親姜氏,莊公本將其放置到城潁,誓言永不復見。但在潁考叔的啟導後,莊公最終與姜氏在大隧中相見,母子和好如初。
如此一件國家大事,《春秋》經文只記「鄭伯克段於鄢」六字,若不參考《左傳》,恐怕難以通讀。由此可見兩個要點,其一是「春秋筆法」的微言大義特色,其二是《左傳》一書的獨殊性質。史書一向重視客觀的據事實錄,但《左傳》卻進一步發揚孔子以《春秋》使亂臣賊子懼的褒貶精神,例如於篇末加入「君子曰」以議論史事之是非,並特以莊公孝心未泯之事置於全書起首,強調孝道的價值。凡此皆可見史學通向經學的痕跡,後人將《左傳》列入儒家《十三經》,視其為經學代表,可謂合情合理。
譯文
莊公於是把姜氏棄置在城潁,並對她發誓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說罷卻又感到後悔。
潁考叔當時在潁谷做封人,聽聞這件事,便找機會向莊公進獻。莊公賞賜食物給他吃。他把肉放在一邊不吃,莊公問其原因,他回答說:「小人有母親,已嘗遍小人奉養的食物,但還沒有嘗過國君的肉食,請讓我帶回去給她。」莊公說:「你有母親可送禮,我卻偏偏沒有!」潁考叔說:「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莊公向他說明原因,並表示自己感到後悔。潁考叔回答說:「國君何必憂慮呢?如果掘地見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見,誰會說您違背誓言呢?」莊公聽從了潁考叔的話。莊公進入隧道,賦詩說:「大隧之中,樂也融融。」姜氏走出隧道,賦詩說:「大隧之外,和悅舒暢。」於是回復了母子關係。
君子說:潁考叔真是純孝,他愛自己的母親,並將這份愛擴展到莊公身上。《詩》說:「孝子的孝沒有窮盡,永遠將你的孝德賜予他人。」大概就是說這種情況吧。
註釋
① 寘:同「置」,安置。此處表示棄置、放逐之意。
② 城潁:鄭國邑名,在今河南臨潁西北。
③ 黃泉:黃土下之泉水,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借代死亡。
④ 潁谷封人:潁谷,鄭國邊邑,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疆界。封人,鎮守邊疆的長官。
⑤ 舍:借為「捨」,放置。食舍肉,指進食時將肉另置一邊。
⑥ 遺:通「饋」,贈與,送給。
⑦ 爾:人稱代詞,相當於「汝」、「你」。《玉篇》:「爾,汝也。」
⑧ 繄:句首語氣助詞。
⑨ 闕:借為「掘」,挖。《說文》:「闕,門觀也。」
⑩ 隧:隧道,本指地下通路,此處用作動詞,指挖掘隧道。
⑪ 洩洩:「洩」同「泄」,指散發、抒發,此處形容和樂舒暢之貌。
⑫ 施:延及,擴展。
⑬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出自《詩經·大雅·既醉》。匱,盡。永,長,久。錫,通「賜」,給與。爾,你。類,善,指孝德。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