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上表勸諫拒佛骨 韓愈犯顏貶潮州

◆ 韓愈因為勸阻唐憲宗迎佛骨,被貶到潮州出任刺史。圖為今存於潮州的韓文公祠。 資料圖片
◆ 韓愈因為勸阻唐憲宗迎佛骨,被貶到潮州出任刺史。圖為今存於潮州的韓文公祠。 資料圖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詩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所寫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字退之,河南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他致力推動古文運動,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他正任刑部侍郎,因反對憲宗迎釋迦牟尼佛的佛骨(指骨舍利) 而上《論佛骨表》,得罪皇帝後被貶為潮州刺史。往潮州路上,生病中的愛女也因為不堪路程折磨而病死,韓愈悲傷不已。

  來到了藍關,即長安藍田縣南,大雪紛飛,趕來送行的侄孫韓湘總算追上了。韓愈感慨良多,不禁再三嗟嘆道:「吾為汝成此詩。」遂作此詩。此詩首聯交代了他被貶之原因,次聯表明他的心跡意願,第三聯則述路途艱辛困苦,尾聯交代後事,叫韓湘可到瘴癘之地去為他收骨了。

  他因諫迎佛骨而被貶,卻叫人去為他收骨,這樣很諷刺。他的侄孫韓湘,傳說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韓愈見到他趕來送別,一時感觸,向他交代後事。而事情起因就在韓愈那個「一封朝奏」之上,也是他那篇《論佛骨表》的論點。

  唐朝首都長安的法門寺裏有一座護國真身塔,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舍利,平日藏在地宮之中,每30年開放一次,而唐代的皇帝大多信佛,所以共有八個皇帝曾經迎請過佛指舍利到宮中供養,唐憲宗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迎佛骨,老百姓也爭先恐後,有錢出錢,甚至「破產以趨佛」;沒有錢的人就「焚頂燒指」,即用香火在身上燙香疤,更有人把手指燒掉,稱為「身布施」。這確實有點殘忍,也形成不正的迷信之風。

  可是,這歪風是皇帝掀起的,上下官員有的跟風附和,有的選擇明哲保身,只有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對這情況很反感,冒着天下之大不韙,敢去唱反調,挺身而出,上了一篇《論佛骨表》,勸憲宗理智一些,不要把佛骨迎入宮中。想當然,這諫表令憲宗勃然大怒。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一開頭就寫:「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那是說佛教是夷狄等外族的宗教,並非我中華正統,更何況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

  他又說,中國上古時代沒有佛教,帝王多是高壽,有了佛教以後,反「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就像南朝梁武帝特別信佛,三度捨身出家做和尚,雖然活過80歲,但最後還不是在「侯景之亂」中餓死了嗎?

  韓愈由此告訴唐憲宗:「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結論很簡單:拜佛不僅帶不來佛的保佑,反而惹禍上身;燒香拜佛,皇帝反會有短命下場。

  這篇文章在唐憲宗看來,這不就是在詛咒朕早死嗎?事情瞬間從佛骨上升到詛咒皇帝的層次,是殺頭的大罪。幸好憲宗並沒有自己判刑,而是先把奏章拿給宰相裴度。裴度想了一想,說韓愈這樣說話確實不對,但至少他還算忠心,內文「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一句,就是說佛如果真的靈驗,要降災禍的話,那麼就全部降在他的身上,與皇上無關。

  就因為這一句,韓愈總算撿回性命,憲宗只將他流放到潮州;而他到了潮州之後,用心治民興學,留心吏治,深受百姓愛戴,也留下了《祭鱷魚文》等佳作。不過,韓愈其實也沒留在潮州多少時間,短短幾個月內就上表向憲宗謝罪,承認自己說錯話,憲宗見韓愈認錯,也就放他一馬,改到江西任刺史。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