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萬象/日本經濟疫後復常緩慢\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付一夫

  圖:日本去年疫情管控放開後,GDP增速小幅回升,但單季絕對值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圖:日本去年疫情管控放開後,GDP增速小幅回升,但單季絕對值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疫情放開後,人們自然會關心經濟會恢復到什麼程度。其實放眼全球,有很多現成的例子可供借鑒。考慮到人文地理、生活習慣、城市格局與經濟發展過程等諸多方面的相似之處,我們不妨以同處亞洲的日本為研究對象,看看那裏的經濟恢復得怎麼樣了。

  總體上看,亞洲地區對於疫情防控的放鬆普遍要晚於歐美國家,日本則是在2022年3月下旬全面解除了在東京、愛知、大阪等18個都道府縣實施的「新冠防止蔓延」措施,時至今日已經超過三個季度。與大多數國家類似,日本在疫情管控放開後,感染人數出現了明顯的大幅度反彈,隨後逐漸趨於穩定。

  那麼,日本經濟恢復情況如何呢?

  從GDP層面看,2020年二季度日本GDP顯著萎縮,按不變價計算,當季同比增速僅為-9.9%,原因在於當時正值日本疫情蔓延之際,官方實施了緊急狀態,各項經濟活動受到抑制,疊加個人消費大幅下降,導致經濟出現下滑。但此後隨着形勢的逐漸轉好,GDP增速開始探底回升,2021年二季度受低基數效應等因素影響,GDP同比強勢反彈到7.7%,隨後趨於回落。2022年3月下旬全面放開之後的兩個季度,日本GDP增速出現了小幅回升,但單季絕對值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外貿數據未有改善

  工業生產層面,日本的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自2020年5月開始一路上行,但在2022年3月底全面放開之後反而有掉頭向下的趨勢;而日本工業生產指數(採礦業和製造業)則是處於波動狀態,並沒有因為全面放開就發生明顯變化。這可能說明,疫情防控的放鬆對於工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並不是很顯著。

  從實際情況來看,對於工業生產影響程度更大的因素似乎在於是否採取了封控措施。以越南為例,公開信息顯示,自2021年7月開始,越南先後對胡志明市和河內市進行多次封城靜默管理,8月繼續對19個省市延長居家隔離期限,直到9月12日才對河內市進行部分解封,10月1日宣布對胡志明市解封。與之相應的,是越南的工業生產迎來了強勢反彈。類似的,中國2022年二季度上海疫情前後,製造業PMI也出現了觸底反彈的走勢,再度印證了這一結論。

  至於外貿方面,自2021年以來日本與韓國的進出口金額當月同比增速幾乎呈現出同步的下行態勢,從節奏上來看似乎和疫情防控的放開並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實際層面可能與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加強等因素更具有強相關性。而越南的外貿則是在2022年5月起出現了大幅度反彈跡象,可能是因為在上海疫情期間,更具人力成本優勢的越南形成了對中國出口的替代效應。

  雖然工業和外貿並沒有表現出因為疫情放開而回暖的跡象,但日本的服務業的確是出現了明顯好轉。從數據上看,日本服務業PMI和第三產業活動指數都在2022年3月疫情管控放開後顯著上行,其中服務業PMI甚至逼近2019年的水平。

  與此同時,日本旅遊出行也在全面放開後逐漸恢復,其產業活動指數亦是高於2021年同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國內旅遊復甦力度要明顯強於國外旅遊,反映出即便是放開管控,日本民眾依然更傾向於在境內出遊。

  家庭消費由負轉正

  另外,日本自2022年10月開始不再限制入境人數,並且不再要求非陽性旅客隔離或居家,其效果亦是立竿見影。根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的數據,2022年10月份訪日外國旅客人數增至49.86萬人,是9月份的兩倍多;11月外國旅客人數達93.45萬人,相比10月又幾乎翻倍,但比2019年11月仍大跌了61.7%。

  居民收入層面看,自疫情發生以來,日本政府多次給居民發放補助金:2020年4月,日本政府向全體國民一律支付10萬日圓/人的補助金;2021年11月,日本政府向18歲以下人群發放10萬日圓/人的補助金;而埼玉縣、愛知縣、神奈川縣、長野縣等地方也先後針對當地居民發放了1萬日圓至5萬日圓不等的補助金。正因如此,疫情期間日本家庭收入水平非但沒有出現明顯下滑,反而比疫情之前有了小幅增長。而2022年3月以來,居民收入似乎沒有因為管控的放開而出現顯著提升。

  進一步分析居民消費。通過數據可以看到,自2022年3月放開管控以來,日本家庭消費支出實際同比由負轉正,且近幾個月的當月消費支出絕對值也接近疫情之前的水平,反映出疫情的放開對於消費增長有正向刺激作用。從日本的商業零售銷售額走勢也可以佐證這一觀點,即放開以來單月銷售額穩中有升,實際同比增速中樞也有顯著抬高。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自2021年底日本物價指數一路上揚,CPI當月同比不斷走高,疊加日本部分國民對於未來日本經濟發展及整體生活質量等方面的不確定性仍存謹慎態度,故而消費者信心指數並沒有因為疫情防控的放開而出現實質性扭轉,且總體趨勢依然在下行,這似乎也預示着居民重振消費信心仍是任重道遠。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大體了解到日本經濟在疫情管控放開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並得到如下幾個結論:

  GDP:2022年3月下旬全面放開之後的兩個季度,日本GDP增速出現了小幅回升,但單季度絕對值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工業生產:疫情防控的放鬆對於日本工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並不如想像般顯著,包括其他不少國家亦是如此,因為對於工業生產影響程度更大的因素似乎在於是否採取了封控措施;

  外貿:日本的外貿態勢似乎和疫情防控放開並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可能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加強等因素影響更大;

  服務業:日本服務業PMI和第三產業活動指數都在2022年3月疫情管控放開後顯著上行,其中服務業PMI甚至逼近2019年的水平;

  旅遊業:日本旅遊出行在全面放開後逐漸恢復,其產業活動指數亦是高於2021年同期,國內旅遊復甦力度明顯強於國外旅遊,並且自2022年10月以來,訪日外國旅客人數逐月激增,但同2019年同期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居民收入與消費:受政府部門發放補助金等因素影響,疫情期間日本家庭收入水平非但沒有出現明顯下滑,反而比疫情之前有了小幅增長;而疫情管控的放開的確對於居民消費增長有正向刺激作用,但由於物價指數一路上漲以及部分人對於後續預期的偏謹慎,日本消費者信心指數依然處於下行通道,並沒有因為疫情防控的放開而出現實質性扭轉。

  中國市場預期向好

  以上種種,或許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參考。

  不過話說回來,由於每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產業基礎與具體國情都不盡相同,因此各自在疫情管控放開後,經濟復甦的進度當然也會有所差異。就中國而言,儘管2022年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給經濟社會運行造成了一定壓力,但中國經濟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縱然是狂風驟雨能掀翻小池塘,卻無法撼動大海分毫,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穩定和整體向好的趨勢並沒有改變,並且屢屢展現出強大的增長韌性與抗風險能力,而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人口市場、持續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積極因素,都是支撐中國經濟在2023年強勢回暖的中堅力量。按照海內外機構的普遍預測,2023年中國GDP增速將有望達到5%左右甚至更高,足以見得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