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眼錄/張秀亞和嚴文井\劉 俊
張秀亞是台灣著名作家,以寫散文著稱,也有詩、小說、翻譯面世。她大學讀的是教會學校輔仁大學,先在中文系,後轉外文系──這樣的教育背景使她的文學創作,能在時空兩方面具有跨越性和縱深感。雖然在大陸時期張秀亞就已經出版了詩集《青苔詩集》和小說集《在大龍河畔》,但她文學生涯的真正起步是在到了台灣之後。一九五二年《三色堇》問世,確立了張秀亞散文家的地位,其後她筆耕不輟,創作的散文集多達三十餘部。瘂弦將張秀亞的散文稱為「美文」,並用張秀亞自己確立的「優美散文」四大標準─簡淨、純真、韻致、想像──來論證張秀亞散文已達到了「光榮的頂點」。
張秀亞有個筆名「心井」,說起來與一個叫嚴文井的人有關。嚴文井在大陸文壇大名鼎鼎:他既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著有童話集《南南和鬍子伯伯》《小溪流的歌》等,也是重要的文化幹部,做過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這樣兩個分別在海峽兩岸「成名」的作家,怎麼會有關聯呢?原來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年輕的陳藍(張秀亞另一個筆名)和嚴文井(本名嚴文錦)在北平的一個青年作家座談會上相遇,乃至相愛,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嚴文井抗戰爆發後去了延安,張秀亞則在四十年代末去了台灣。
其實深愛嚴文井的張秀亞原本也想和哥哥一起去延安的,只因哥哥勸阻她才留下照顧父母,而去了延安的哥哥張振亞,卻在魯藝與嚴文井成了同事。多年後當遠在美國的張秀亞和嚴文井恢復聯繫時,他們都已是耄耋老人。青山不老,友情仍在,此時他們來往信函雖簡練如「電報體」,卻不難看出張秀亞對「心井」(心中的文井)依然關切殷殷,而嚴文井則「心如枯井」─以《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回答「秀亞兄」的惦念──曾有的青春情懷已隨風而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