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全線測繪 揭220暗門
跨10省區甄別實物遺存 首解「秘密通道」之謎
「長城上到底藏有多少暗門?」歷時4年多時間,跨越10個省區,天津大學研究團隊對明長城全線超九成人工牆體進行分辨率接近厘米級的連續拍攝,甄別出130多處暗門實物遺存並首次構建其「家族圖譜」。長城防禦體系研究專家、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玉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城修建前後持續了兩千多年,長城暗門是一種矮小門洞,大多根據地勢、軍事等需求開設在隱蔽段落,矮小的門洞朝向關外,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研究成果讓鮮為人知的長城「秘密通道」走出史書記載,呈現了一個完整、立體的長城建築體系。
長城是世界上規模和體量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張玉坤團隊從2003年啟動對長城的研究,2004年起開始將無人機低空信息採集技術應用其中,2018年年底啟動「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採集工程,4年多來跨越10省區,對明長城全線進行無盲區數字化測繪,目前已覆蓋90%的人工牆體段,並已擴展到漢、北朝、唐、宋、清等多朝代遺存。
每處暗門構造各異
這些鮮為人知的「秘道」,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聽說過古代偵察兵『夜不收』嗎?」研究團隊成員李哲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介紹,有一些寬度與高度僅容一人俯身而過的暗門就是供他們通行之用,不僅設置地點十分隱蔽,而且士兵返回後還需驗準暗號方能進入。
經過細緻研究,李哲發現長城暗門的設置十分靈活。研究人員對130多處暗門實物遺存進行了圖片分析,並實地考察了其中一部分後,發現每一處暗門都與當地地形高度契合,且其構造根據需求各不相同。「每處暗門的構造都是獨一無二的。」李哲說。
據介紹,暗門洞口一般寬為0.7米-1.6米,高1.5米-2.5米,其中最窄小的僅容單人俯身通過,寬的可通馬匹。從結構上,暗門可分為石、木過樑式結構或磚、石拱券式結構。與主關口相比,暗門要兼顧通行效率與安全隱蔽,可分為直通、非直通兩大類,並與主牆、支牆、敵樓、登城道等多種設施結合,衍生出豐富的「家族成員」,展現出各具特色、豐富靈活的通行模式和防守策略。
首次發現突門實物
此次研究還首次發現了「暗門家族」中最為隱秘的突門實物。李哲介紹,突門是暗門中最為秘密的出口,面向敵方的一面用磚砌偽裝,面向己方的一側實為空心。敵人從外部根本無法分辨突門位置,但當臨近的主關口受敵襲擊或出現其他緊急情況時,士兵可以如雞蛋破殼一樣從內部擊破突門,實施奇兵突襲。
「得益於大數據的支撐,我們對於暗門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李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發現隨着團隊對長城研究數據的不斷積累,團隊的科研潛力也在不斷攀升。「當手頭數據積累到一定層級,我們開始了對長城各類設施的梳理,過程中發現長城研究沒有『天花板』,還有許多長城的秘密可以挖掘,讓我們感覺無比興奮。」
張玉坤介紹,截至目前,結合古代輿圖已確認共計不少於220處暗門,並匯總130多處實體,發現了明代官方史料中「夫祖制,邊牆下多留暗門」的明確記載,從而以實物和文獻雙證據明確了關、口之下存在暗門這第三層級通關設施。
「暗門這一歷史遺存,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長城的開放性。」張玉坤說,暗門更多的是兩側交流的通道,證明長城並不是完全封閉的,而是在有秩序地「開放」。如明代官方記載,政府允許遊牧部落通過暗門往返於青海和河套地區放牧,一些較大的可容兩匹馬雙向對過的暗門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部分暗門還用於通商往來。
「我們對長城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對暗門的研究也還沒有畫上句號。」李哲說,基於迄今積累的龐大數據庫,研究團隊還將利用數字技術等進一步還原長城「真容」,為當代人呈現一個完整、立體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