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車馬返原址 復現鑾駕風姿

  「時隔40年,銅車馬又回到它的出土地,相伴帝陵,相隨主人。」2021年5月18日,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試開放現場,看着重新「歸位」,終於實現原址展示的兩乘「始皇鑾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黨士學發出的這句感慨,一瞬間觸動了很多人的心弦。銅車馬「移駕」新館原址展示一年多來,文保工作者利用VR等新技術,以文物組合、復原等方式,全方位呈現了銅車馬的歷史、文化、藝術、科技價值。而真實的歷史現場感,不僅拉近了大眾與文物的距離,更帶來一種視聽上的震撼體驗。

  圖、文:李陽波 西安報道

  位於陝西西安臨潼的秦始皇帝陵,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埋藏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秦始皇自即秦王位後(公元前246年)便開始修築自己的陵墓,用工70餘萬,歷經40年,最終形成地宮、封土、城垣、門闕,以及各種陪葬坑、陪葬墓、附屬建築和陵邑的格局,把生前的一切都帶到地下。

  1974年,秦兵馬俑坑被發現後,秦始皇帝陵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1978年6月的一天,在緊挨帝陵封土僅20米的一塊剛剛收割完小麥的農田裏,兵馬俑考古隊隊員用力操作着手中的探鏟。突然,伴隨着一聲響動,一個栗子般大小的圓形金屬件隨着土塊被帶了出來,至此深埋於地下7.8米深的兩乘銅車馬被發現。

  「2,200年前埋入地下時,秦人把這兩乘車一前一後放置在木槨裏。」據黨士學介紹,放置銅車馬的木槨因年代久遠而腐朽,再加上封土塌陷,使得兩乘車出土時破碎為3,000多塊碎片。雖然銅車馬的薄壁鑄件全部壓壞,馬腿亦被壓斷,但幸運的是銅車馬坑在歷史上從未被盜掘過,所有的部件都在原地,無一缺失。後經文物專家們近8年的修復,終於恢復了它們的原貌。

  作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銅車馬自修復完成後一直展陳於兵馬俑坑旁的出土文物陳列廳內,這也讓很多遊客誤認為銅車馬是兵馬俑坑出土文物。而實際上,銅車馬出土地距離兵馬俑有兩公里之遙。為讓文物盡量在原址呈現,還原歷史本真,2017年,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開工建設。2021年5月18日試運營,同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縮小版銅車馬五臟俱全

  秦陵銅車馬博物館設有序廳、第一展廳、第二展廳、第三展廳和觀眾互動區,總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記者看到,該館設計極為新穎,不僅緊貼文物出土背景,利用現有地形5至6米的高差,設計為全覆土地下建築。同時層層遞進的展館,讓人猶如漫步歷史長廊。

  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展品,在第一展廳,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後陳列於展廳中心,觀眾可從多角度無遮擋欣賞銅車馬,甚至連御車人的髮絲細節都一覽無遺。

  「這兩乘車,是按照秦始皇鑾駕實用馬車尺寸的二分之一比例製作。」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一號車為高車,通長225厘米,敞篷,為站立乘車。二號車為安車,通長317厘米,車輿分前、後兩室,前邊御手駕車,後室密閉是主人乘坐的地方。相比於一號車,這輛車在細節上更講究,不僅有可以開合的窗戶和車門,同時許多部件為金銀質。

  「銅車馬部件大多用青銅模擬實物鑄造,工藝複雜,製作技術精湛,並施繪不同顏色和紋飾,以此呈現真實車馬的面貌。」工作人員特別指出,兩乘車總重量為2,302千克,零部件總數超過6,000件。秦代工匠們在造車時,至少採用了十餘種連接方法和近十種加工工藝,被譽為「青銅之冠」。即使是在今天,要手工製造這樣結構複雜、鉚接精細的青銅車,也非易事。

  VR體驗始皇鑾駕

  與銅車馬「移駕」前有所不同的是,新銅車馬博物館第二展廳,全面展示了銅車馬的發掘、風采,以及銅車馬上的兵器和車馬器具。錯金銀傘槓箍、傘蓋環形金構件等近百件出土文物,以及車駕場景的復原,完整再現了銅車馬的性質用途、形制結構、雕塑藝術、彩繪紋飾、鑄造技術等。特別是現場復原的立車傘蓋,其華麗程度和精妙的結構,更是讓人驚嘆。

  「第三展廳絕對值得一去,我們採用VR及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將歷史文化、文物知識、銅車馬修復,以及趣味性、互動性融為一體。」作為銅車馬的專職研究員,黨士學特別推薦了第三展廳。據悉,依據真實銅車馬數據而開發的VR駕馭馬車互動項目,備受歡迎。參觀者戴上眼鏡,便可駕馭「始皇鑾駕」,揚鞭而行,奔馳在秦都咸陽城的街道上。兩邊的秦代建築、街景和行人,以及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的「車禍」現場,讓人恍若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