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之路】廣州感染高峰已過 將迎重症救治高峰

各醫院開展全員重症救治培訓 組建專家組救治團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4日,在廣州市新冠防治之長者救治護理專家訪談會上,廣州多家醫院ICU、感染科救治一線的專家表示,當前,廣州新冠感染高峰已過,即將迎來重症救治高峰。目前,廣州各大醫院新冠急診病人當中,重症患者普遍在三成以上。為迎接重症高峰,各醫院正在開展全員重症救治培訓,新增呼吸機、製氧機、排痰機等救治設備已經到位,ICU病床實現了2倍以上增長。與此同時,此前在新冠定點醫院才有的專家組救治團隊,已經在各醫院鋪開組建,推動不同醫院、不同科室重症救治規範化、同質化。專家表示,目前,廣州醫療機構人員已普遍返崗,能夠應對重症救治高峰。
目前,廣州各大醫院的工作重點由「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減病亡」。急診患者當中,長者佔據絕大多數。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為例,近期以來,該院急診科日接診量達到400人左右,多數是感染新冠病毒且患有基礎性疾病的長者,重症約佔三成到四成,需要上呼吸機的危重症患者接近10%。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院區,專門收治新冠感染者的隔離病區收治的患者,80歲以上接近80%。高齡重症患者的救治和護理,成為廣州重症救治的重中之重。
重症患者常出現混合感染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科ICU主任、醫務部主任、主任醫師吳本權介紹,在救治上,輕症患者和重症患者有明顯的區別,後者往往有嚴重肺炎,甚至出現「大白肺」。除了氧療,經常需要有創通氣和無創通氣,極端情況需要上ECMO(人工膜肺),這是重症患者救治的複雜性所在。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主任醫師葉楓提到,新冠重症患者經常出現合併其他病原體的混合感染,比如乙型流感病毒。另外,真菌、細菌感染甚至個別在康復後合併肺結核。因此,在救治過程中,盡快識別混合感染情況,對救治十分重要。
合併病區釋放醫護人員
為應對逐步逼近的重症救治達峰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全院一盤棋,實行「內科重症化,外科戰備化」,以呼吸科、感染科、ICU作為主戰場,床位收滿後再延伸到外科系統。
「我們在急診科醫護增加到了30多人,有些床位使用率較低的科室,通過合併病區,釋放醫護人員,補充到重症救治當中。」吳本權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ICU主任、主任醫師李粵平介紹,作為此前的新冠定點收治醫院,市八醫院採取分級分層分流策略收治病人,全院準備了212張重症收治床位,其中34張是整建制的ICU收治床位,其他100多張床位是來自消化科、呼吸科、腎內科等可隨時轉化的ICU床位。
醫生組成重症醫療突擊隊
目前,廣州各大醫院非新冠相關專業科室也在收治新冠病人,為做到規範、安全收治,醫院均按照國家、省診療方案,從理論到實操進行全員培訓。吳本權介紹,中山三院組成了專家團隊,分片包乾,每個專家組5人,組長是省、市新冠救治專家組成員。專家組團隊每天巡診病人,及時了解病情變化,分析潛在風險,必要時將病人轉移到ICU。在這種模式下,非專業科室的救治工作也做到了同質化、規範化。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亦採取了類似措施。各科室100位年齡在45歲以下的醫生組成重症醫療突擊隊,充實到醫院新增設的重症區域,投入ICU專業培訓和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調5000盒Paxlovid降重症率
廣州也在推動重症預防和救治工作前移。目前,廣州市衞健委已委託廣州市八醫院,調集了5,000盒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分派到全市各社區,以推動早期阻斷,降低重症發病率。
專家表示,當前廣州收治的重症患者,超過一半人未接種新冠疫苗,這也是本次疫情的一個慘痛教訓。接下來,要繼續加強疫苗接種,這為應對當前病毒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異株,都能起到很好的防重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