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府應果斷制止抬價賣藥行為


  內地新冠感染人數增加,再加上本港確診數字持續高企和天氣寒冷,觸發市面搶購止痛、止咳和退燒等藥物,多個地區的藥房及連鎖店出現缺貨。雖有藥房自覺設置限購,但亦有趁機哄抬藥價,遠超普羅市民能夠負擔的能力,令不少人即使輕症亦迫不得已轉向公立醫院求診,引發醫療擠兌隱患。非常時期下,政府不應拘泥於不干涉市場的教條,應果斷介入制止亂象。

  聖誕和元旦假期結束後,本港急症室持續逼爆,再加上天氣轉冷,市民購買應對疫情和流感常用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實屬人之常情。本港這類藥物儲備充足,整體供應安穩無虞。但無良商家趁機抬價,將原價僅數十元的藥物,抬高數倍乃至數十倍出售,人為製造藥荒的焦慮和恐慌情緒,破壞市場秩序,情況與2020年初哄抬口罩價格、炒作「口罩荒」的情況如出一轍,期望純粹透過增加供應以平息亂象,短期內效果難以確定。

  無良商家哄抬藥價,令普羅大眾特別是基層市民吃不消。於是本來能輕易處理的小痛小病,或者未至於需要求醫的確診病患,卻因為負擔不起藥價而不得不向公立醫院求助,令近日出現確診者預約難的情況,將長、幼、孕婦及免疫系統缺陷等高風險確診人士置於更險惡的境地。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昨日亦表示,確診者預約指定診所要輪候4至5日,甚至長達7日,市民難有信心。

  雖然政府可以加大藥物採購力量,以及仿效以往派發抗疫包的辦法,向低收入家庭或較缺藥地區的居民派藥,但這些做法始終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有浪費公帑和不符公平原則之嫌。事實上,政府只要借鑑不少地區的做法,制定相關規例,在公共衞生非常時期為商家售賣敏感物資訂立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或盈利百分比,甚或是在特定情況下採取統一售價和配售等措施,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倘若政府一再對市場上公然製造公共衞生危機和恐慌的行為視而不見,對這種市場歪風不及時果斷加以糾正,不但會影響市民防疫治病,而且還會損害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甚至動搖政府的公信力和管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