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醫療配合社區 抗慢性病海嘯

  疫下運動少壓力增 市民健康暗藏危機

  在美國智庫「米爾肯研究所」早前於華盛頓舉行的「未來健康峰會」上,美國多名醫療專家呼籲改善醫療系統,加強與社區配合,以應對慢性疾病問題,改善民眾身體健康。與此不謀而合,香港特區政府亦計劃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經家庭醫生接受診斷,管理部分慢性疾病,國外的相關資訊或可為香港提供借鑒和參考。

  專家們表示,疫情期間民眾日常習慣改變、心理壓力增加,都會影響管理慢性疾病問題。非牟利組織「美國預防醫學學會」執行主任格蘭德指,各種潛在隱憂包括民眾飲酒量增加、運動時間減少、壓力指數上升、健康檢查不斷拖延,兒童預防新冠以外疾病的疫苗接種率下降等,加上部分反疫苗陰謀論在疫下興起,「不排除會面臨一場慢性疾病海嘯。」

  擴大醫療數據收集範圍

  美國藥廠禮來高級副總裁阿塞提到前年初疫情蔓延期間,新冠疫苗尚未面世,禮來在美國分發新冠抗體藥物方法之一,是利用汽車車隊深入社區,作為流動診所接觸患者。藥廠現時正研究能否利用類似方法,協助行動不便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接受治療。

  慢性疾病患者除要定期覆診,在日常生活中管理疾病也很重要。多名與會專家都希望醫療保健系統在現有基礎上,能與社區或非牟利組織合作,更充分了解患者的居住環境、日常飲食、工作狀態及生活習慣等。美國長者健康保險公司Alignment Health首席醫療資訊官巴克山德認為,能隨時監測健康狀況的應用程式,以及血氧儀和血壓計等居家醫療工具,相信都有輔助作用。

  美國衞生部轄下的醫療保險與醫療補貼服務中心(CMS)首席醫療官休斯分析,現時慢性疾病患者醫療數據收集,主要依賴醫療機構或私家醫生。若能將數據收集範圍擴大,涵蓋社區志願者、護理人員和藥劑師等,屆時醫療數據就會更全面,能更好滿足患者需求。

  加強清潔 保水源質素

  長遠而言,專家建議當局需改善社會環境,提升居民健康意識,從根本上減少慢性疾病。透過社區間協作,當局可加強對街市等公共場所的清潔,保證飲用水質素,減少蟲害鼠患滋生等。醫生或志願者也可設法提高慢性疾病患者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包括指引他們閱讀食品營養成分表,避免選取不健康食品。

  格蘭德形容,改善飲食習慣如戒煙一樣,需潛移默化的長期指引,從政策扶持到調整實際措施都不可或缺,例如以往應對吸煙問題,可減少公共場所的煙灰缸,會議室的煙灰缸也可換成糖果盤,這就是一種替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