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世界的晚清灣區風情


  高手如雲的「呱」字輩畫師,可能是18、19世紀歐洲最熟悉的中國人。他們掌握了西洋繪畫技法,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為各路洋商快速繪出一張張肖像畫、市井風情畫、花鳥蟲魚圖。在照相機出現之前,「呱呱們」的創作就是最好的「明信片」,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呱」派作品從廣州裝船出發,銷往歐美各地。這些「呱」派作品即「洋畫」,今天稱為「外銷畫」,如今已經成為當下人們了解晚清市井百態、灣區風情極好的物證。\黃寶儀 (文、圖)

  今天我們旅行,用攝影、攝像記錄一路風光。在旅行不方便的18至19世紀,神秘的東方一直令人嚮往,「中國那麼遠,拍張照片給我看看。」但是,當時照相機還沒有面世,於是符合西方「中國風」審美需求的外銷畫是來華商人最愛的伴手禮之一。聘請中國畫師為自己畫像,是打卡中國之行最好的方式;委託畫家描繪自己在粵港澳所見所聞,記錄繁華國際商貿往來實況,則是帶回歐美家鄉向親朋好友炫耀的最佳物證;中國商人也喜歡給洋商贈送一張自己的肖像以作紀念,加深彼此之間的聯繫和情感。這些願望,外銷畫都可以滿足。

  「十三行」成外銷畫集散地

  外銷畫產生並興盛於18、19世紀,由廣州畫師創作,迎合西方社會盛行的「中國趣味」風尚,運用西方繪畫材料,以透視法、明暗法等西方繪畫技法繪製,帶有濃郁中國風情,且價格低廉。在當時的世界貿易網絡重要節點廣州,以「十三行」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成了外銷畫最大的集散地,而「呱」字號畫室,也成了來華商人最愛消遣的地方之一。

  「可以向讀者保證:如果他們希望在下次彗星訪問地球之前的有限時期內永生,毫無疑問,最好是為母親、姐妹、情人、知己、妻子留下一幅比在她們心目中更英俊漂亮的肖像──藍閣畫的,只要15塊錢,罕見的傳神!」這是一則登在1835年的英文報紙《廣東郵報》上的廣告,廣告主藍閣,也是林呱,當時最出色外銷畫畫家之一,在洋商圈子中很有知名度。

  林呱的名氣,一部分來源於他的老師──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喬治·錢納利,他根據南中國海特殊的地理環境,對英國學院派畫風進行了浪漫化的調適,創造出具有獨特中國情調的「錢納利風」,其獨特風格還吸引了大批學生追隨,以他為代表的英國學院派畫風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盛行開來。

  林呱:東西方繪畫集大成者

  原名關喬昌的林呱,正是以錢納利為中心的藝術家群體中堅分子,也是錢納利後來最大的競爭對手。林呱活躍於1820年至1855年,有「中國的托馬斯·芬倫斯爵士」之譽。林呱除了跟隨錢納利學習外,還臨摹了大量歐洲人帶來的油畫和圖片。

  因此,他擅長肖像畫和風景畫,油畫功底扎實,是當時將中西方繪畫融會貫通的代表人物。林呱的畫到底有多貴?道光年間的10兩銀子,相當於一位青壯年勞動力一年的工資,可以置辦一畝良田,可以買到五擔大米(約800斤),但只能買一幅林呱的油畫。

  除了林呱,當時出色的外銷畫家還有許多,且不少同時活躍於粵港兩地,在廣州、香港都設有畫室。被譽為清代珠江版「清明上河圖」的《廣州港全景圖》,從其繪畫風格及畫框背部上方殘存有「Youqua」畫室的標籤殘片來看,可以斷定此畫為煜呱畫室的作品。Youqua即煜呱,擅長繪製巨幅港埠風景油畫。他在廣州及香港都設有畫店,店號「怡興」,廣州畫室的地址位於靖遠街34號,香港畫室的地址位於香港皇后大道107號。

  早期的外銷畫多以安靜優美的港灣風景為題材,如順呱《十三行商館》、「重呱」款英國船、「煜呱」款海珠炮台等油畫,佚名《琶洲塔》水粉畫等。隨着1757年「一口通商」,「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繁榮,引起了更多西方商人的嚮往,表現在外銷畫繪製中,則是大船、大宅、教堂等得到更多展示,這從《廣州港全景圖》中也可以看出來。不過,外銷畫不同於瓷器、茶葉和絲綢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它是清代廣州外銷商品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貨物,一種介紹中國風俗人情、具有旅行紀念意義的藝術品。正如19世紀英國旅行者奧斯曼德·泰凡尼(Osmend Tiffany)在其遊記中寫道:「這些米紙畫(指外銷畫)……表現了中國的商業貿易、日常生活、世俗禮儀和宗教活動,都顯得生動真實。從神聖的宗教儀式到世俗的娛樂場景,無一不繪於畫中。」

  繪畫題材囊括生活百態

  從現存的外銷畫來看,主要題材包括當時中國社會的家庭生活、手工業製作、商貿情景、職業樣態、遊藝娛樂、婚嫁喪娶、農業生產、戲曲故事等等。據史料記載,當時在靖遠街和同文街上開業經營的洋畫坊共有30多家,每年隨船出洋的洋畫就多達兩千多幅,明信片式的微型畫更是難以統計。

  因為競爭激烈,知名如林呱也不得不採取「流水作業」。

  1837年,法國人奧尼就記錄了他在林呱畫室的發現:「樓上,有八到十位畫工拉高衫袖,將辮子盤捲於脖子上努力地工作,他們都採用流水作業形式,所以產量很高。可是畫作題材單調,大都是一隻船、一隻鳥和一個中國人。在他們身旁,放置着已經繪好的風景畫和象牙細密畫,他們可以說是智慧的機器。」

  直到攝影技術的出現和普及,繁榮了一個多世紀的外銷畫徹底落幕。

  由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主辦,得到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藝術館、廣東美術館、鴉片戰爭博物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江門市新會區博物館等多家機構支持的「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140餘件/套精選作品,從畫藝、畫技、畫材三個維度的調適入手,呈現18、19世紀廣州外銷畫家繪製出了符合西方「中國風」審美需求的新式藝術品,從而開創了中西方視覺藝術對話與調適的「廣州時代」。

  展 訊

  「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層

  展期:即日起至3月26日

  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5點,逢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費用:免費(需預約)

  《盧茂官》

  •林呱或其畫室製作的布本油畫《盧茂官》中,林呱強調人物臉部鼻、頰和唇部的紅潤,以細微的筆觸表現臉部肌膚光色變化。同時,在細節處理上又保留了幾分東方韻味,讓人一見難忘。

  《廣州街景》

  •畢仕達的水彩畫《廣州街景》生動寫實地描繪了19世紀廣州極富生活氣息的一幕:街道兩旁商舖林立,街上人頭湧動,挑着貨物的小販,在茶檔喝水歇腳的工人,圍觀下棋的百姓,背着孩子出行的婦女……讓人見識了當時廣州商業之熱鬧和娛樂之豐富。

  《「兩合號」家禽臘味檔》

  •佚名的《「兩合號」家禽臘味檔》則描繪了「兩合號」成行成列、琳琅滿目的商品以及店員、掌櫃和顧客的活動情景。雞鴨鵝等活禽被關在靠牆的各種籠子裏等待出售,店舖中有店員在宰殺家禽,有店員準備挑擔外出售賣,掌櫃與一名提着雞的顧客交談,櫃枱上方還掛着臘鴨、鴨潤腸、鴨扎等臘味。這與粵港澳地區統一屠宰之前的家禽銷售檔口有着很多相似之處,讓人一見倍感親切。

  《廣州港全景圖》

  •畫作描繪了從沙面、十三行商館區、海珠炮台直至大沙頭附近的東水炮台一帶珠江北岸的廣闊風景,是當時中國城市罕見的圖像記載,也代表着19世紀中期中國油畫創作的最高水平。畫面中美國商館前被高牆圍蔽的是新建的美國花園,毗連的英國花園植被鬱鬱葱葱,高大的樹木遮掩了身後部分商館。1847年,在美國花園東側開始籌建聖公會教堂。畫面中心偏右的位置是被菩提樹環繞的海珠炮台,其背面是廣州的舊城區,當時廣州著名的地標光塔(懷聖寺)、花塔(六榕寺)、鎮海樓(五層樓)清晰可見,讓今天的觀眾從中窺見特定年代廣州商貿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

  布本油彩倫納德·米勒特側身肖像

  •林呱繪製的布本油彩倫納德·米勒特(Leonard Millett, 1811-1860)側身肖像,畫框背部英文寫有「林呱於1843年10月在中國廣州為倫納德·米勒特繪製」字樣。據記載,倫納德·米勒特就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1827年至1832年三次乘坐「Castle Huntly」號商船前往廣州黃埔港進行貿易,此幅肖像畫繪製於米勒特到訪廣州10年之後,因此推測人物畫像應為臨摹之作。畫面整體呈暗褐的暖色調,是西方古典油畫的主要表現方式。林呱將人物放置在深色背景之前,以此突出人物形象。畫作中,林呱對人物的動作、表情及臉部結構刻畫顯示了他對西方油畫技法掌握的熟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