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集/不變的大會堂\趙陽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置地廣場的興建、希爾頓酒店和滙豐銀行的重建,中環陸續呈現新的面貌:長江集團中心拔地而起,美利樓遷去赤柱,取而代之的是中銀大廈的投用。唯有香港大會堂保持落成時的原貌,至今未變。我想,這正是一座城市的品質、品味和堅守。

  商業社會,經濟掛帥,奠定一個城市前行的物質基礎。於是,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建築群,在一輪又一輪的城市規劃中,舊貌換新顏,作出變化和調整,亦屬正常。而大會堂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正是由於它不僅是一座日漸老去的建築,更可以讓人從它身上看到香港一路走來的風雨足印。

  在一九六二年以前,香港缺乏可以供市民自由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間,大會堂是第一座多用途文娛中心,不但外觀簡潔、內部空間注重功能,更與附近的休憩空間功能協調一致,方便公眾到達和使用。大會堂建成的年代,賦予了它先天的優勢,去記錄香港的發展與變遷:那是一個粵語廣播開始推行的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帶來「香港製造」的自豪感;免費教育、清潔香港運動,無一不為日後的城市發展、中華文化的興盛創造了條件。它的親民性,讓選美會、音樂會、粵劇表演、電影座談、現代婚禮等,包容地同時發生着。幾任行政長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提到大會堂與自己的童年。

  大會堂是重要的文化藝術設施,但又不僅僅與文化藝術相關聯。它凝結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令人樂於親近、滿懷信心,由它生發出的,是一座城市前行的文化底蘊。對它的保護、規劃和使用,足以體現城市治理的文明標尺,以及自信的目光和胸懷。我喜歡去大會堂坐一坐,不論是觀看演出還是喝一杯茶,都令我對這個城市更加親近,心神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