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一生樂天 114歲女人瑞走了!
清朝末年出生的「超級人瑞」陳婆婆,昨日在本港家中離世,享壽114歲!
陳婆婆在葵涌公屋住所內暈倒,由女兒馮女士發現報警,惜陳婆婆在送院搶救後回天乏術。馮女士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母親長壽秘訣是樂天生活,不揀飲擇食,而她自己曾任職助護,懂得照顧長者。左鄰右里均讚馮女士性格隨和樂觀:「同一般照顧老人家變得抑鬱好唔同,佢好樂觀,見親佢都係笑面」。
社福界議員指出,子女照顧父母為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照顧者的壓力會視乎經濟條件、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態有關。\大公報記者 周揚、盧剛昌(文、圖)
昨晨(2日)上午近8時,陳婆婆在葵芳邨葵愛樓內暈倒,其同住女兒馮女士見狀按平安鐘報警求助,救護員到場,陳婆婆已陷入昏迷,及後送往仁濟醫院,經搶救證實不治。警方調查陳婆婆個人資料後,發現她於1909年出生,享壽114歲,初步相信事件沒有可疑。
昨下午3時許,大公報記者趕到陳婆婆的葵愛樓住所,其大門敞開,屋內物品擺放較凌亂,通道旁亦擺放輪椅等個人物品,而馮女士最初婉拒訪問,但記者鍥而不捨,在門外靜候至晚上近7時,當馮女士離開住所時,記者即上前再度訪問,是次馮女士被記者的誠意打動,從她口中得知陳婆婆的人生閱歷豐富,可謂見證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發展。清朝年代、在港出生的陳婆婆,年輕時居住在艇上,經歷過戰爭,她憶述亡母曾樂天面對戰亂:「佢話飛機(日軍)成日跌彈(炸彈),揼中死鬼咗,無揼中就死唔去」。
陳婆婆其後轉居於上海街一帶,直至1967年在葵涌七層大廈上樓,及後因遷拆搬至葵芳邨。陳婆婆共有五子女,其中大女、二女及三女歿於年幼,五子則胎死腹中,只剩四女馮女士與陳婆婆相依為命,感情極度深厚。
76歲的馮女士回憶其母一生:「媽媽的長壽秘訣是樂天生活,很喜歡食魚,但不揀飲擇食。我3歲時爸爸病逝,13歲去製衣工廠做非法童工養母親,其後轉去醫院工作,結婚後誕下一子,兒子升中後轉交媽媽照顧,我重返葛量洪醫院任職健康服務助理」。
馮女士說:「我同媽媽講,你幫我湊大個仔,到我退休時候服侍返你。我無送阿媽入老人院,佢咁長命,因為無憂無愁,乜都唔使諗,佢好處是唔怕蝕底,有飯就食,有孫就湊,廿幾年前仲行得會去老人中心玩,到佢要卧床,有個識得照顧佢嘅女,餵飯、換片。」
懂得照顧長期卧床母親的馮女士說母親沒有長期病患,少食多餐,她憶述母親生前腳痛陪母到醫院求診,醫生總是笑笑口:「醫生見到佢好開心,話你副『機器』百幾年喇,開啲藥畀你啦」。馮女士遺傳母親的開朗基因輕鬆面對母親離世,她說昨早發現她心跳減慢,遂經平安鐘轉駁召喚救護車送往仁濟醫院,其後送院證實不治。
葵愛樓同層鄰居霍女士透露,陳婆婆一家三口住在上址十年,包括百歲陳婆婆、76歲馮女士及其子,長期卧床的婆婆甚少出門,若要外出均由馮女士推其坐輪椅進出,「有見面點頭打招呼,佢(馮女士)個人性格隨和樂觀,我好欣賞佢,媽媽咁大年紀,佢又可以唔介意照顧佢同佢沖涼,同一般照顧老人家抑鬱好唔同,佢好樂觀,見面佢都係笑面,好好笑容。」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子女照顧父母為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照顧者的壓力會視乎經濟條件、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態,「若物質條件稍遜,而子女性格樂觀,又能適應照顧者角色轉變,會是一個好例子,我相信與被照顧者長壽與健康、情緒等因素有關。」
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主席吳偉強表示,救護員接報後,在趕抵現場前,會與報案人保持通話,了解事主身體狀況,若情況較危急,亦會遠程指導家屬為事主進行基礎急救技巧,包括心肺復甦法,為救護員到場爭取更多時間。他續指急救不會只考慮單一因素,年齡只是其中一環,反而不同的身體狀態會有不同的急救程序,如血糖低打糖水、血糖高打鹽水等,救護員要視乎當時情況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