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長出青苔 苦候搭棚遮雨

◆ 大唐經幢有緣來到元朗大棠,梁福元(左)驚嘆是難得的緣分。右為汪裕祖。
◆ 大唐經幢有緣來到元朗大棠,梁福元(左)驚嘆是難得的緣分。右為汪裕祖。

◆ 部分珍貴藏品因不能受日曬雨淋,只好暫時放於5,000多呎的貨倉內。
◆ 部分珍貴藏品因不能受日曬雨淋,只好暫時放於5,000多呎的貨倉內。

◆ 部分石雕只放在泥地上,泥土釋出的酸性已將其侵蝕。
◆ 部分石雕只放在泥地上,泥土釋出的酸性已將其侵蝕。

  梁福元借出生態園空地倉庫擺放 專家:須速移室內防侵蝕

  彈丸之地的香港,竟有逾3,000件聲稱遠至1,500年前的佛像、神獸等石雕落戶在元朗大棠。香港文匯報日前直擊,發現這些石雕因長期遭受風吹雨打,部分已長出青苔,甚至因酸雨侵蝕而出現裂紋。這些文物是「石雕大王」汪裕祖父親和祖父的私人收藏,早年安放在大埔樟樹灘大宅前一幅官地上,後因政府收地,石雕流離失所,其後獲十八鄉區居民協會主席梁福元借出大棠有機生態園的空地和倉庫擺放,惟入伙一年多,搭棚讓石雕有瓦遮頭的申請遲遲未有下文,石雕飽歷風霜。有考古專家視察後認為,這批石雕具高度歷史價值,須盡快移至室內,否則不日將被侵蝕至面目全非。◆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走進「大棠有機生態園」內的禪文化公園,恍如走入戶外的博物館。眼前盡是翠綠環抱,整個園區十分遼闊,放眼盡是各式各樣造型的佛像、神獸、兵馬、石窟等石雕,最吸引眼球是多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佛像,但只要走近一看,不難發現部分石雕因為放置在泥地上多時,泥土釋出的泥酸已將石雕侵蝕,令本來鬼斧神工的雕功漸已褪色、模糊,令人惋惜。

  梁福元表示,該處擺放的石雕只是汪裕祖的部分收藏,還有數千件正放置在貨倉,「我們只精挑百多件石雕放在戶外園區的最深處,其中不少藏品的歷史相信遠至北魏、唐代、南宋以至清初,本來想用來供市民參觀和參拜。」

  篤信佛教的梁福元表示,想盡一己綿力給眾佛像石雕安身之所。其擁有的大棠有機生態園雖屬私人土地,但要加建上蓋等構建物都要經過重重關卡申請,「唔止今次,一年前曾想在關公文化公園申請加個牌坊旨在推廣中國文化,可惜政府最後都話唔支持。另一次想加建幾個展館安放藏品,申請咗年幾都無消息,現在想申請為佛像加上蓋,相信都係會碰壁。 」

  「10間鐵皮屋都未必放得晒」

  日曬雨淋下,這批石雕的狀態正急速惡化。梁福元皺眉道:「2022年8月曾有幾位考古專家特意前來『朝聖』,一睇之下大驚。話咪睇石雕好似好堅硬,但經過千年歲月洗禮,加上在園區內受盡風吹雨打,石雕已變得非常脆弱,必須盡快移至室內,避免受到大自然的侵蝕。」

  他一度打算馬上斥資逾百萬元在園區內興建一間鐵皮屋作展館,擬將部分石雕暫時棲息室內,可惜因為藏品數量過多,加上部分石雕造型宏偉,足足有兩個人之高,單憑一個展館,無法完全安放,「10間鐵皮屋都未必放得晒。」

  3000件石雕屬汪裕祖三代收藏

  這批總數逾3,000件的石雕,是汪裕祖祖孫三代人的收藏。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娓娓道來藏品的由來:汪家是大地主,祖父汪鈺庭專門收集蘇州和無錫的石景,到了父親汪達深那代,家族除經營煤礦,還有搪瓷廠,家境優渥令汪父可以放任地搜羅流落異地的珍寶,千金散盡都要買回港。

  由於收藏多如博物館,其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於大埔樟樹灘租下村屋,並向政府租用四周約70,000呎的政府土地,擺放逾3,000件石雕收藏,其後由汪裕祖接手管理,惟租約於2016年12月屆滿,地政總署要求交還土地,文物頓時無容身之所,差點被送往堆填區,幸獲梁福元伸出援手,來回逾百轉才成功將3,000件藏品安放在大棠有機生態園。

  梁福元表示,內地有文物局保護民間的文物,但香港並沒有類似的政策或措施,希望特區政府能特事特辦批准興建上蓋構建物保育石雕,「民間保育實在力量有限,希望有心人同政府都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