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展望】經濟企穩轉暖前 A股難免大波動 資深分析師感嘆:政策市已過時


◆ 徐磊表示,在缺乏增量資金入市及多重外部因素干擾下,2022年A股呈現內卷化的特徵。 資料圖片
◆ 徐磊表示,在缺乏增量資金入市及多重外部因素干擾下,2022年A股呈現內卷化的特徵。 資料圖片

滬綜指2022年累跌15.1%
滬綜指2022年累跌15.1%

深成指2022年累跌25.9%
深成指2022年累跌25.9%

創業板指2022年累跌29.4%
創業板指2022年累跌29.4%

  剛過去的2022年,在內外交困下,A股三大指數均出現兩位數跌幅,上證綜指全年跌15.1%,為4年來最差。大市既受到外部因素的空前干擾,又疊加投資者內卷化的相互博弈,大大增加了市場操作難度。資深A股分析師慨嘆,2022年A股「不好做」,做低估值的不行,高成長的也不行;做事件驅動的不行,政策導向的也不行。機構、游資、散戶短炒彼此「預期」,政策「威力」亦在邊際遞減。在宏觀經濟企穩轉暖前,有關市場特徵很可能會在2023年延續,加大市場的波動。◆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私募基金知仁投資投資總監徐磊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因受多重因素干擾,去年A股呈現內卷化的特徵,結構化的板塊輪動,是非常典型的存量博弈市場。首先,A股受市場外因素擾動明顯,這在往年十分罕見,從俄烏衝突、中美關係,美國激進加息,至各地管控、疫情管控放鬆,無一不對市場產生了明顯衝擊。與此同時,2022年共有416間公司首發上市,融資逾5,8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位列全球第一,而涵蓋可轉債、定增、配股的再融資規模亦達到近7,000億元,再加之1萬億元大小非解禁規模,市場直接擴容高達2萬億元以上。

  「在增量資金很少入場的背景下,這顯然影響到了流動性,最終形成了全年市場的典型特徵──存量運作,進而導致內卷。」徐磊說,「不像2020年聚焦大消費、醫藥,2021年聚焦新能源、半導體,2022年A股市場熱點散亂,未有吸引長期增量資金入場的主線行情,期內各種題材炒作此起彼伏,但始終形成不了對指數的正面影響。」

  市場體量大 政策刺激減弱

  而政策面對行業板塊的直接影響也在逐漸減弱。「2021年A股政策效應還非常顯著,無論是新能源、還是半導體產業,只要政策一出,行業板塊馬上啟動,但去年即便出了政策,市場反應卻頗為平淡,股價走勢也很遲鈍,」據徐磊觀察,2022年各類消費刺激政策,其實並未顯著提振消費板塊表現;上半年政策面開始釋放扶植房地產信號,直至穩樓市「三支箭」落地,並重提「支柱產業」,房地產板塊也沒有走出持續反彈行情;至於新能源、半導體產業,政策面扶植更是源源不斷,相關板塊2022年表現卻非常差,政策預期與市場表現甚至背道而馳。

  「這說明在一個經濟下滑周期,市場對政策『脫敏』越來越明顯,」徐磊說,「原先我們認為,跟着政策主線去炒一定沒錯,但現在操作難度越來越大,2022年即便是跟着政策主線也炒不好,因為即便出了政策,個股也很難在短中期扭轉業績;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隨着A股市場體量越來越大,政策面對市場的影響力已經不及以往,當前A股更多是按照自身周期規律來運行。」

  風險太大 機構不敢重倉

  在此背景下,投資者行為亦較往年不同,大家不是基於業績增長做預期,而是猜測對方操作策略進行短炒博弈。「以前我們做一個板塊,會看到隨着政策落實,上市公司業績逐漸好轉,大家形成一致預期,板塊個股也會慢慢漲;2022年大家也有預期,但不是對行業板塊、上市公司的業績預期,而是對別人投資者行為的預期,」徐磊直言,去年流行一句話,「『我是盯着你的預期的預期去炒作』,意思是我先猜測你的交易行為,再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政策一出,只要你覺得預期好,我就先炒一把你的預期,彼此博弈,玩個時間差,這種市場就很難操作,因為都不看上市公司業績。」

  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也缺少基於業績的一致預期。「現在機構既不敢抱團,不也敢過度重倉配置某個行業,因為風險太大,即便新能源行業所有的數據目前為止都是好的,有些機構還是不敢入,主要是汲取了前幾年抱團消費股的教訓,對業績趨勢較好的行業,也不敢重倉、抱團。」

  投資者互相博弈 短炒風或仍盛

  「哪怕這個行業暫時看上去很好,我也會想,會不會有意外利空呢?說不定會像2021年的遊戲、教育產業,突然被嚴格監管。所以投資者對政策既嚮往又擔心,既盼望政策出台後,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怕政策會過度干預市場,這也導致了部分機構不敢布局長周期,很多投資策略都以季度為單位,」徐磊猜測,在宏觀經濟尚未出現企穩轉暖之前,這種炒「預期的預期」,投資者互相博弈,機構不抱團、不重倉某一行業的市場特徵,很可能會在2023年延續,料板塊投機、短炒風仍盛,進而加大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