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談/中國十大都市圈發展潛力厚\經濟學家澤平宏觀創始人 任澤平

  圖: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產業鏈最完備、產業創新最突出的區域。
  圖: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產業鏈最完備、產業創新最突出的區域。

  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中國都市圈建設以同城化為方向,打造一小時通勤圈,圈內中小城市受益。都市圈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布局,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和政策協同。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中國34個1000萬人以上大都市圈2021年常住人口合計佔比63%,經濟總量佔比78%。本文對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的都市圈逐次分析。

  一: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1)上海大都市圈2021年GDP達1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長三角城市群的54.5%,圈內已有5座GDP超萬億元的城市。2)從「一核五圈四帶」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把蘇錫常、寧波都市圈的大半區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興、湖州均收入囊中。3)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產業鏈最完備、產業創新最突出的區域,上海與周邊城市產業互補性很強。

  深圳人口與經濟高速增長

  二:深圳都市圈: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經濟大市、土地小市。1)深圳都市圈人口和經濟高速增長,是年輕人的創業天堂,與廣州都市圈形成「雙足鼎立」發展格局。2)深圳都市圈已經從深圳向莞惠單向梯次轉移發展為區域內產業融合發展、外溢與回流並存,目前深莞產業融合明顯。3)深圳是經濟人口大市、土地面積小市,全市面積僅1997平方公里,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解決發展空間不足的可能性長期存在。

  三:北京都市圈:從單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從攤大餅式單中心輻射向緊密集約型多組團格局轉變,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2)北京市域內集聚以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通州區加快與北三縣產業聯動,優化區域產業布局。3)環京地區承接產業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補短板。

  四:廣州都市圈:大灣區現代製造業中心,廣佛同城。1)從廣佛同城到廣佛肇都市圈,廣佛同城已基本實現,廣佛兩市經濟總量比肩深莞。2)廣州都市圈是華南地區國際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廣佛兩地分別聚焦「IAB+NEM」創新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肇慶承接廣佛產業轉移。3)廣州都市圈需加強核心區域競爭力,通過強化內核來輻射周邊,形成多極聯動。

  五:蘇錫常都市圈:長三角地區的連接「橋樑」,製造業強區推進長三一體化。1)蘇錫常是二級城市圈中經濟實力第二強的都市圈,蘇錫常三市皆非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或沿海城市,抱團發展顯得更加重要。2)蘇錫常一體化不僅為達「1+1+1>3」的目標,還在於做好上海、南京都市圈間的「橋樑」,核心目的在於以蘇錫常的一體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3)蘇錫常地區工業高度發達,蘇州坐實了「全球工業大市」位置,無錫則是物聯網、積體電路產業的新高地,常州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建樹領先全國。

  六:杭州都市圈:民營經濟天堂,互聯網經濟高地,後二繞加速同城化發展。1)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紹四市民營經濟發達,互聯網經濟領先,新成員衢州、黃山有望承接相關產業。2)2020年杭州都市圈全面進入「後二繞」時代,串聯德清、安吉等區縣市,構成千萬級人口規模、功能聯繫緊密的同城化城鎮發展環。3)杭嘉湖紹四市產業協同程度高,嘉興的海寧、桐鄉,紹興的柯橋、諸暨等縣市均與杭州產業密切融合,同時杭嘉湖紹四市已實現「半小時高鐵圈」和「一小時交通圈」。

  七: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首個跨省都市圈惠及皖東四城。1)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南京引領產業鏈從高到低三級梯隊。南京2021年GDP為1.6萬億元;揚州、鎮江、淮安、蕪湖在4000億至7000億元,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4000億元以下,主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2)南京都市圈是中國第一個規劃的跨省都市圈,安徽東部城市受益於與南京同城化發展,共同構建「一極兩區四帶多組團」的都市圈空間格局。

  八: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國,成都人口經濟集聚度高,周邊地區城鎮化率較低、空間大。1)成都尚處於做大做強吸聚周邊資源階段,人口經濟集聚度高。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佔都市圈的79%,GDP佔79.6%。2)成都周邊4市城鎮化率較低,未來有望與成都同城化發展。德陽、眉山、資陽、雅安2021年城鎮化率均在42%至57%之間,遠低於全國平均64.7%,都市圈人口城鎮化潛力較大。3)成都都市圈城市間產業協同互補性有待提升,巴蜀文化底蘊打造現代服務業高地。

  九:長株潭都市圈:中部沿江崛起,城區「半小時交通圈」緊密相鄰。1)長株潭三市產業互補性強,產業協同勢頭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之一。三市聯合擁有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級政策平台。2)長株潭三市均為老工業基地,製造業基礎深厚,產業發展存在互補性。

  十:武漢都市圈:「圈子」縮小更務實,產業鏈向外延伸。1)從半徑150公里的「1+8」武漢城市圈到半徑80公里的武漢大都市區,範圍更小的都市圈規劃更具可操作性。2)武漢產業鏈沿武鄂黃黃、武咸、武仙、漢孝等發展廊道向周邊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布局。3)高鐵、鄂州機場加強水陸空交通樞紐,城際鐵路網將串聯武漢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