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遇貴人 五年開兩公司

  圖:台胞在北京參加騎行活動,了解北京的傳統文化和風俗。
  圖:台胞在北京參加騎行活動,了解北京的傳統文化和風俗。

  近年雖然因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係而導致台海局勢緊張,但大陸方面仍不斷推出惠及台胞的便利政策,從頒布「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到推出台灣居民居住證、為台胞繳納「五險一金」、提供公租房、放寬台灣居民申辦個體工商戶等,不斷推進落實同等待遇,吸引更多台青到大陸安居樂業。大公報專訪了幾位正在北京工作、創業和生活的台灣青年。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發展過程和經驗,認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建議兩岸年輕人要時常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否則將錯失良機。\大公報記者 朱燁北京報道

  台灣青年郭偉瓊到北京的時間比較早,1997年以前她就作為IBM大中華區的市場總監,常常需要從台灣到大陸出差,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她感受到了整個大陸市場的活力。「這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處女地,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本想通過內部轉崗,從台北辦公室調至北京,但沒被批准,於是在1997年,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來北京創業。

  搭上大陸互聯網經濟熱潮

  當時很多的國際IT品牌都設在朝陽區,所以她的首站也落到了這裏。「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很多『貴人』幫忙,圈子裏的高管也有一些是我從前熟悉的台灣或者香港朋友,所以開啟業務比較順利。」

  她認為,自己來北京時恰好趕上了創業最好的時候,也搭上了大陸第一波互聯網經濟熱潮。1997年創立第一家公司,2年後便賣給了一家外企,緊接着又成立了第二家公司,在2002年再次賣給了一家外企。剛開始創業的節奏基本上是兩三年做一家公司,主營營銷諮詢類,主做全球百強的品牌,後來,她帶着所有的同事一起併購進了一家外企,成為了單獨的中國事業部,而她也成為了這家外企的中國總經理。時間再過去5年,她再次辭職,將重心轉移到家庭,調整休息過後再度出發,成為了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秘書。

  對於「大陸的就業環境對台灣青年而言會否是比較好的選擇」這個問題,郭偉瓊的回答是,「毋庸置疑」。她指出,如何判斷一個地方是否適合就業,首先要看地方是不是夠大、工作種類是否廣泛、就業崗位的數量是否夠多、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是否長遠、給予年輕人的選擇是否足夠,大陸毫無疑問在上述幾個方面都做得很好。

  她認為,反觀台灣的就業渠道,相對而言比較單一狹窄,但如果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的話,可選方向就會多很多,現在全世界哪有像中國大陸這樣市場廣大、發展迅速的地方呢?

  大陸航空科技電商優勢領先

  據郭偉瓊了解,目前像百度、小米、京東等這樣的「大廠」裏,台灣青年並不少,每個「大廠」都至少能有個一兩百人。另外,因為台灣的金融服務業比較發達,所以選擇在金融行業就業的台灣人也比較集中。

  此外,郭偉瓊認為,兩岸應該加強溝通,讓台青清楚地認識到大陸的發展空間在哪裏、大陸所擅長的領域是什麼,唯有這樣,才能讓台灣青年想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將大陸放入規劃。比如,她小時候看到美國宇航員杭思朗登陸月球,第一想法就是,如果未來要做個科學家,一定要去美國,似乎也只能去美國。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對於中國人而言,想要成為航空航天科學家的話,在中國大陸豈不是更方便,而且沒有語言障礙。「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得讓台青知道,大陸在這方面到底有多強大,因此加強交流溝通是最重要的。」

  郭偉瓊指出,除了航空航天,大陸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諸多領域,都對年輕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有可能只是信息釋放不足、進入渠道不夠明顯,使得台灣年輕人錯失機遇。「大陸發展強勢的領域應該多向台灣青年傳播,從而讓台青擁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