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古需學捱餓 難過考律師牌

  圖:講古仔中不乏「10後」的身影。 \網絡圖片
  圖:講古仔中不乏「10後」的身影。 \網絡圖片

  「靠把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要口才了得,粵語講古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說,粵語講古是一件很考驗體力、腦力和忍耐力的事情,「一場90分鐘的演出,相當於勻速慢跑90分鐘,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消耗。」

  彭嘉志從小就對講古充滿興趣,「一個人將一群人帶進一部戲」。從事粵語講古15年,彭嘉志至今記得第一次在人民公園聽師傅顏志圖講古的情景。2004年,正在讀初三的彭嘉志主動拜師學藝,歷經三年的勤學苦練終於出師,在2007年廣州電視台主辦「金扇獎」市民講古大賽成功奪冠,自此成為羊城最年輕的粵語講古藝人。

  在2007年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張書桌後,彭嘉志開始了講長篇小說的嘗試。站到舞台上,彭嘉志發現粵語講古的難度遠超想像。「都說律考難,但是律師只需要跨過司法考試的門檻,而講古不僅在學藝過程中需要記憶,在執業中也要不斷進行記憶擴容,是一種持續記憶的要求。」讓彭嘉志更加意外的是,講古人居然還要學會捱餓。原來,喉嚨發音穿透力不夠,因此講古表演要求丹田發聲,胸腔橫膈膜用力,為了保證高質量演出,演員上台前需要保持空腹,有時候會因為太餓而導致血糖偏低。

  「太難了!就連師傅都說過粵語講古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不如學一門技術。」儘管如此,彭嘉志依然將粵語講古傳承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從2014年成為市級傳承人並走進校園開始積累,到2019年逐步推廣,如今已經收徒約40人,當中以小學二三年級學生居多,也有一些徒弟即將大學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