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角度了解國有企業/荃灣社區青年 李梓軒


  國有企業一直是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思考的焦點。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國有企業的形式同時具有營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點:其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着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當下,香港青少年要深入了解國情,國有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除了經濟類的書目通過數據分析、分類比較等方式進行普及之外,有沒有帶着溫度的描述可以讓香港青少年更加直觀地感同身受?我推薦內地作家曲靜的散文集《大廠流年》(時代文藝出版社,二○一四年十月),她筆下的「大廠」,就正是中國國有企業的典型代表:一方面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犧牲,另一方面為市場經濟的深化開闢了道路;一方面為舊有的產業工人帶來了就業的衝擊甚至是痛楚,另一方面為新技術、新的工作方式、新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歷史機遇。

  《大廠流年》講述了二十世紀中葉,中國東北的黑土地上,一個生產軍工物資的大型工廠。在這所工廠裏,猶如一個功能齊全的小型社會──除了從事生產的車間,幼兒園、學校、公安保衛部門等等,應有盡有。那座「大廠」,是作者長大的地方。作為大廠的家屬,她從小親眼目睹了國有企業的巨大優勢──時常上演豐富節目、定期播放電影的工人文化宮,精心鋪就的高質量足球場,物美價廉的職工食堂,還有看病免費的職工醫院。

  對於政府而言,「大廠」意味着稅收,工業的大面積發展,大型項目的落地,日夜不停的生產,穿入雲端的塔吊和煙囱,還有一輛輛運輸專列。這背後,是國家發展的無限生機。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很自然地會思索:新中國成立之後,一路發展,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有着舉國辦大事的巨大制度優勢,這是國有企業的實用性和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大廠流年》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身為工人的父親,因為有幸進入大廠工作,給全家人帶來的幸福生活。這些溫馨的敘述,也為香港讀者了解和理解內地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打開了一扇窗。《大廠流年》中也寫到了國有企業的改革之下的陣痛和轉型,以及帶給身處其中的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這是內地國有企業發展的縮影。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承擔着更加重大的責任,希望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