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師不為人知的世界/柴灣社區青年 關曉亮


  《我和父親季羨林》(和平圖書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五月),是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著作的散文集。書中,「國學大師」的背影是模糊的,父親的形象是深刻的──浮華退卻,大師不為人知的世界,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痛苦無奈的包辦婚姻,美好纏綿的德國戀人,戰火中漂泊的留學生活,艱難迷惘的中年歲月,撲朔迷離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故事繁多的北大學府,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緣……可謂此書一出,大師生前身後已無事。

  正如季承所言:我一直不認識你們所說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我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父親的內心是冷的,是寂寞的,但是他表現得卻是淡定從容。畢竟,經過了,也就尋常了。

  這本散文集,最打動我的,也正是一個不加粉飾的「季羨林」。是二十多年前,我在內地的一家報紙做副刊編輯,編發了很多作家寫季羨林的文章,有的寫拜訪季羨林的經歷,有的寫與季羨林的忘年之交,還有的寫約季羨林寫稿件的相處點滴。當時,我有一些疑惑:那些文字中的季羨林,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因為寫作者的「學術景仰」和膜拜,而產生的觀察錯位?所以,季承筆下的季羨林,是一個煙火氣之中的父親,是一個孤獨、寂寞甚至有些壓抑、吝嗇的文人。但同時,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真實的人的形象,絲毫不影響他在人們心中的「大師」地位。我認為,也正是因為有了《我和父親季羨林》這本書,才使得我們能走近大師,走近真實的生活。

  我尤其喜歡書中《父親的家庭情結》的文字:「父親在德國的十多年裏,孤身一人,思鄉之情十分嚴重,特別是在他結束學業不能回國的時候,尤其如此。每逢過年過節,他的思鄉之情劇烈湧動,除了要寫點什麼,不免要大哭一場。」

  在季羨林生前,很多媒體採訪他時,都會請季羨林講一講德國的留學經歷。但在見諸報端的文字之中,季老從沒有過「大哭一場」這類的表述。對比起來看,我愈發地欽佩季羨林先生內斂的個性。

  筆者不禁想起一位重要人物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曾說:「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我想,《我和父親季羨林》這本書,會讓我們更加理解這些評價,是多麼的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