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留者壽 去者安\輕 羽

  一九八四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製作了林兆華導演的《紅白喜事》,劇中幾個家庭的不同成員,同時需要面對婚事及喪事來臨,悲喜交錯的劇情令人哭笑難分。《紅》劇其後亦由香港話劇團演出粵語版本,讓香港觀眾可以體會舞台上的「紅白」交戰。當年我仍算年輕,看戲只想獲得娛樂享受,未能真正領悟紅白二事其實只是一線之差。

  年輕時,身邊的同輩都愛熱鬧。有些朋友每年都為自己搞生日派對,不單是慶生,更重要是藉此與好友狂歡。我並不善於交際,但亦會參與這些派對,否則容易被人排擠。年紀漸長,同輩陸續成家立室,每年都會收到「紅色炸彈」,即是婚宴喜帖。每次赴宴的最重要事項,並非為友人送贈禮物,而是考量到底應付多少「人情」。香港俗語稱為「做人情」,其實就是送禮,只因香港人較為實際,故此送給主人家的禮物通常都是現金或銀行禮券。社會上逐漸流行「公價人情」,即是要考慮婚宴場地的檔次,另外亦要衡量自己與主人家的親密程度。倘若不預先考慮清楚而付出低於「公價人情」,容易惹來笑柄。

  同輩打算結婚的都已結婚,不打算結婚的並不會隨波逐流,漸漸下來,婚禮的喜帖越來越少,喪事的訃聞卻越來越多。

  這些年來,不論是公務或私交而認識的朋友,只要是我知道其喪事,我都會盡量出席。上個月香港文藝界便有幾位知名人士在短期間相繼去世,當中有人預告後人其喪事一切從簡,另亦有人在殯儀館的大禮堂舉辦追思會,讓各界友好同來悼念。與會者大多都已一把年紀,行動不便者提着手杖,健行者神情肅穆。除了同來追憶友人,在世者彼此亦要互相問候,接受別人的關懷美意。這時我想起香港鑽石山火葬場門廊的對聯:「造物本無憑須知哲同歸愚同萎;陰陽今異路但願留者壽去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