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特殊的歷史建築/──駐港部隊大廈前世今生/司徒一凡


  圖:屹立在維港一側的駐港部隊大廈/司徒一凡攝

  每晚八時正,在維多利亞港兩岸,本港市民及外地遊客都能觀賞到名為「幻彩詠香江」的戶外燈光音樂匯演。它透過港島和九龍四十四幢建築物上繽紛艷麗的互動燈光並配以不同風格的音樂效果,展示了香港充滿動感和多姿多采的一面。該匯演以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

  在港島一側參與匯演的建築群中,有一座造型上大下小、呈漏斗狀的獨特建築相當引人注目,這就是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二號的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而其前身為「威爾斯親王大廈」,係英軍駐港三軍司令部。由此亦決定了這座大廈所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

  對於這座被認為屬香港最具特色建築物之一的大廈外觀造型,近年官方的稱法是,「大廈外形像一隻巨大的酒杯,杯裡滿載駐港部隊官兵的美好祝福,祝願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香港能保持繁榮穩定,前景更光明璀璨。」

  也有內地媒體認為其「極像一隻倒置於海中的巨大的洋酒瓶」,而本地人則通俗地稱其為「漏斗」,倒也簡潔明了。說起當年該大廈的設計、建造來,還有一些趣聞軼事或許是讀者樂於知道的。

  大廈當年由英國軍方建築師設計,港英政府耗資港幣八千二百萬元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建造。據稱當初採用這種漏斗狀造型設計,並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出於保安方面的考慮。

  因為「漏斗」出口部位空間較狹小,僅有約十五米乘二十四米見方,有利於監視及檢查出入的人員。大廈用先進的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建造,是香港當年大規模使用此項技術的表表者。建築物中心部分有一根主軸直插地底,作為支撐整座大廈的主幹,並建造一個預應力混凝土托架,構成「漏斗」,其入口最寬處四邊套上三十六米長的橫樑,再由二十四個獨立的鋼架支撐上面二十多層建築的重量。

  整座建築高一百一十三米,共二十八層,分為三部分:地面至六樓為裙樓,每層面積達三千八百多平方米,曾分別作為電訊中心、停車場、室內運動場、射擊練習室、課堂教室、圖書館、食堂、行政辦公室等,頂層平台設有網球場;中間漏斗型部位共三層,作儲藏庫;第十至二十八層塔樓部分,每層面積一千三百多平方米,用作職員辦公室和各級軍人的住所。住所按軍階高低編配,軍階越高,住得也越高,而越低則住得也越低。塔樓頂部有一個樓高二層的瞭望塔,內有通訊設施。建築完工後於一九七九年三月四日,由英國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主持啟用儀式,並命名為「威爾斯親王大廈」。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時,解放軍駐港部隊從英軍手中正式接管了這座具象徵意義的建築物,隨後即成為駐港部隊總部機關所在地。二○○○年五月,香港立法會通過《二○○○年軍事設施禁區(修訂)令》,將「威爾斯親王大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並於二○○二年一月一日起在建築物上標示。現時該大廈是駐港部隊中環軍營的一部分,屬軍事禁區,常人不可隨意進入。其內部現狀如何,我們只能從《解放軍報》等媒體公開報道中看到一些端倪。

  據報道,駐港部隊接管以後,大廈內外已經煥然一新。如今除了一些細心的人偶爾還可以從大樓牆體上發現一些英文字母外,已經很難看出「駐港英軍司令部」的痕跡。大廈電梯大堂一側的整幅牆身上,是以深紅色大理石鎦金鐫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全文。

  大廈的第三、四層內設有駐港部隊的「軍史館」,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四日開館,其中記錄了駐港陸海空三軍部隊前身的戰績與功勳、香港駐軍從組建到進駐香港的過程,以及民眾對這支年輕部隊的支持與關愛。

  該館於每年定期舉行的軍營「開放日」對市民開放,已成為港人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和駐港部隊的重要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