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爾斯氏擬腹吸鰍\莊棣華(香港魚類學會主席)


  圖:邁爾斯氏擬腹吸鰍

  第二十三周的「每周一魚」,仍然是淡水魚之中的最大的類群「骨鰾超目 (Ostariophysi)」中,屬於「耳鰾系(Otophysi)」之「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鰍超科(Cobitoidea)」「爬鰍科(Balitoridae;平鰭鰍科Homalopteridae)」的「腹吸鰍亞科(Balitorinae)」,為一群小型淡水魚類。成員廣布於東南亞,共約33個屬(*見上期),總共有約170種。今週所介紹的物種,是「邁爾斯氏擬腹吸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花斑擬腹吸鰍)」。

  物種故事

  「邁爾斯氏擬腹吸鰍」是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 1868-1962)在一九三二年於《嶺南科學學報》(Lingnan Science Journal)第11卷3期發表的文章《自中國廣東省與海南島的魚類》(Fishes from Kwangtung Province and Hainan Island, China)中,根據當時任職嶺南自然歷史考察與博物館(Lingan Natural History Survey and Museum)主管的美國昆蟲學家霍夫曼(Willam Edwin Hoffmann,1896-1989)採自香港島的標本,以紀念美國魚類學家邁爾斯(George Sprague Myers,1905-1985)而命名的「邁爾斯氏擬腹吸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邁爾斯氏擬腹吸鰍」的文獻,其後有中國魚類學家林書顏(Lin Shu Yen)在1949年的《香港漁業研究站學報》(Journal of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第2卷、以及藻類學家霍吉斯(韓國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與香港大學文錫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出版的《香港淡水魚類》(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等,分別以「Psreudogastromyzon myersi」及「孟氏擬腹吸鰍」之名記載。

  有關「擬腹吸鰍屬(Pseudogastromyzon)」,是美國魚類及鳥類學家尼科爾斯(John Treadwell Nichols,1883-1958)在一九二五年《美國博館新知》(American Musem Novitates)第167卷所載文章《自福建的一種新平鰭鰍類》(A new homalopterin loach from Fukien)中,根據法國動物學家薩維奇(Henri Émile Sauvage,1842-1917)於1878年發表的「條紋裸嘴鰍(Psilorhynchus fasciatus=條紋擬腹吸鰍 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 fasciatus;擬腹吸鰍)」作模式種(type species)來建立。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Pseudogastromyzon myersi,而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為Hemimyzon myersi。

  「邁爾斯氏擬腹吸鰍」為小型魚類,中國古籍中並無清晰記載。

  生活習性

  「邁爾斯氏擬腹吸鰍」是「爬鰍科(Balitolidae; 平鰭鰍科Homalopteridae)」裡「平鰭鰍亞科(Homalopterinae)」中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群居性、晝行、雜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主要攝食有機碎屑及藻類、或小型無脊椎動物。約兩年達成熟,壽命約三至四年。身體短壯呈琵琶型,頭部吻寬圓前突而平扁,腹下平扁,向尾方漸呈圓筒側扁,胸鰭及腹鰭橫展,腹面形態如吸盤,整個體背呈流線形,與「異色林氏副平鰭鰍」同樣,能利用流過背部的急流,將身體壓貼於石面。體色背腹部底色淺黃,頭額、體側及背部具褐色不規則細緻蟲蝕狀紋,背鰭淡黄至黄色,邊緣棗紅色。口角鬚1對,側線完整,由鰓後緣上端直走體側中央至尾柄。兩性異型較明顯,繁殖季節第二性徵(副性徵),成熟者雄性較粗壯,背鰭鮮黃,邊緣鮮棗紅色,頭吻部大而圓鈍,兩側長出多個白色疣刺狀突,雌性體型小,腹部脹白。冬末初春,於沙石混存的岩邊產卵,幼魚聚棲河岸藻類生長良好之寬濶岩表。稚魚及成魚均底棲,甚少游離岩石表面。

  地理分布

  「擬腹吸鰍屬(Pseudogastromyzon)」國內魚類學家根據口角鬚基部乳突的存缺,以及背、腹鰭分支鰭條的數目,分為「擬腹吸鰍亞屬(Pseudogastromyzon)」與「唇腹吸鰍亞屬(Labiagastromyzon;品唇鰍亞屬)」兩個亞屬,廣泛分布於亞洲大陸印支半島,及中國東南至南部各水系,是亞洲的特有屬,分布於中國的,前者有7個種和亞種,後者有3個種和亞種。除了本種,「擬腹吸鰍亞屬」有「條紋擬腹吸鰍(P. (P.)fasciatus fasciatus;擬腹吸鰍)」、「九龍江擬腹吸鰍(P. (P.)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密斑擬腹吸鰍(P. (P.)peristictus)」、「練江擬腹吸鰍(P. (P.)lianjiangensis)」、「陳氏擬腹吸鰍(P. (P.)cheni;圓斑擬腹吸鰍)」、「寬頭擬腹吸鰍(P. (P.)laticeps)」。在香港,「邁爾斯氏擬腹吸鰍」分布於各山區多大岩石與礫石的中至上游河溪,以及水庫周邊集水區山澗。

  文化資料

  「邁爾斯氏擬腹吸鰍」與「異色林氏副平鰭鰍(Lino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平頭嶺鰍(Oreonectes platycephalus)」及「橫紋裂尾鰍(Schistura fasciolata)」一樣,同是分布山區小溪、產量不多的小型魚類,不具重要經濟意義,卻由於身型奇特,受水族愛好者所歡迎。性格温順,屬於飼養難度高的魚類,水質要求高,水温須保持16至20℃以下之外,還要有急流及大量有機物與附生藻類才能良好成長及繁殖,絕不適合入門或初級者,在水族箱中的個體,多因所攝食物種類缺乏,慢性營養不足而瘦死。晝行性,野外水中觀察不怕陌生,可於極近距離細賞,蟲蝕狀的保護色令牠們尤如岩表的一部分,常成群於湍急流水中割食石面的附着物。

  生態檔案

  「邁爾斯氏擬腹吸鰍」是香港的野生種群,屬於山區魚類,廣泛棲息於各水系上游支流,如「異色林氏副平鰭鰍」,在水源部幾乎沒有或數量比「平頭嶺鰍」要少得多,是溪流頂部的重要原生淡水種類之一。游泳能力不強,但腹面完全扁平背部流線,能比「異色林氏副平鰭鰍」更有效緊附石表。山區水源及上游的物種,由於山澗水溫低、溶氧量高,一般所具呼吸器的鰓及鰓孔都較細小,若不注意山區工程及建物的方式(如:道路、房屋、山坡、水道等),施工過程中一旦損毁或污染高山水源,水中幼泥或懸浮物大增,引致水質劇變,即使是短暫(數天或星期),均可導致大量個體死亡或區域性的種群滅絕。對水環境各類因子變化敏感的指標物種「indication species」,必須細心加以保護。

  【*有關本文之專用詞語,請到「香港魚類學會」的網頁:www.hkis.hk查考。】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