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盧治作品隱喻政治

  英國電影給香港觀眾的印象,往往滿是衣着優雅、談吐拘謹的英國紳士,過着中產生活,戲中人住的是鄉郊莊園,出外旅遊的地點則是文化搖籃意大利。不過,筆者第一次知道英國導演堅盧治(Ken Loach)的大名,是由他的《踎地盤》(Riff-Raff)而來。英國的工人階級也一樣是會身水身汗、爬上爬落,而他們也有電影人為其發聲。堅盧治的《踎地盤》、《頂硬上》(Raining Stones)、《鐵路之歌》(The Navigators)等以英國藍領階級為主人翁的輕喜劇,成為他的招牌作品。不過,讓他受到國際注目的電影,還是那些政治題材的作品。

  對於英國政府來說,二十世紀最大的政治傷口當數愛爾蘭。由二十年代愛爾蘭獨立,到糾纏幾十年的北愛問題,雙方手上都染了不少血污,甚至連英國王室元老,二戰英雄蒙巴頓伯爵也成為犧牲者。堅盧治拍於一九九○年的作品《秘密議程》(Hidden Agenda),就是以這樣一個政治環境為背景,講述一名美國人權記者被英國警察謀殺的故事,背後涉及龐大的政治陰謀,和選戰謀略,而電影中的細節則提及英國政府當年在北愛的「直接射殺」政策。

  風格嬗變漸溫和

  這部電影當年頂住巨大的政治壓力,並在康城影展拿了評審團獎。而他在十六年後再拍愛爾蘭題材的《風吹麥動》(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則把鏡頭回到二十年代愛爾蘭獨立運動的年代,兩兄弟先後參加反抗英國統治的武裝活動,最後國家得到獨立,但兩兄弟也落得個自相殘殺的結局。這部電影為堅盧治得到一個康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也讓本來冷待這部電影的英國院線被迫加場。

  電影中的英國人常到意大利,既有度過悠閒假期如《翡冷翠之戀》,也有食大茶飯的《奇謀妙計劫金磚》(Italian Job,米高堅版本),而堅盧治電影中的英國人外遊,則到西班牙語世界。一九九五年的《土地與自由》(Land and Freedom),故事的主人翁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響應階級兄弟的號召,去到西班牙幫助共和國政府對抗佛朗哥的法西斯叛軍,結果沒有戰死沙場,反而在內鬥中差點喪命,留下幻滅的理想和一段感情回到英國。

  導演寫理想的激情和幻滅,有種曾經滄海的世故,但依然激動人心。之後,堅盧治闖蕩美洲,拍了講英國大男人為情闖進尼加拉瓜內戰的《卡拉之歌》(Carla,s Sohg,1996),以及南美非法移民在美國掙扎生活的《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2000)。不知是導演老了,還是對異地文化不了解?《麵包與玫瑰》以及同是這段時間完成的《鐵路之歌》,顯得把問題過度簡化,答案過於輕易,變成有光明出路等着主角的輕喜劇,導演對於藍領生活的刻畫,也漸見樂觀的一面。

  新片簡東拿助陣

  堅盧治的新片《尋找簡東拿》(Looking for Eric)也走着這條路,這次更找來球星簡東拿助陣,扮演失意郵差的精神指導,幫他走出人生困局。片中依然充滿堅盧治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團結友愛的藍領兄弟,但對於資產階級操控大眾的工具──球會,作為娛樂事業的曼聯球會,則反省批判欠奉。當然,這是一部由簡東拿出任製作的電影。

  有趣的是,雖然堅盧治的電影火氣漸減,現實生活中的他則依然勇於表達個人政見。他今年先後兩次以退出影展作要挾,抗議影展當局接受以色列政府的資助─所謂的資助是指,向出席影展的以色列導演提供旅費,結果愛丁堡影展妥協,自己出資邀請那位以色列導演,而墨爾本影展則拒絕,因而鬧出堅盧治杯葛的風波。於是,看起來並不政治的《尋找簡東拿》,也就成為導演表達政治訴求的工具。

  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