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冬菊/北京和平解放的功臣


  圖:晚年的傅冬菊  (傅冬菊女兒提供)

  2007年7月2日,在北京醫院裡,一個名叫傅冬的老人平靜地走完了人生道路,與世長辭,享年83歲。辭世時,她的身份是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離休幹部。

  本報記者 楊清林

  傅冬原名傅冬菊,是中國著名將領傅作義——當年北京(時稱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古都得以完好無損保存下來的功臣——的女兒。傅冬是她解放前在《大公報》天津館工作時的筆名,解放後,她一直使用這個名字,直到辭世。

  當年,身為大公報記者的傅冬菊,身懷愛國之心和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深情,勸說父親,堅定了父親選擇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北平問題的決心。

  如今,整個北京城燦爛一新,沉浸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喜慶中。但如果沒有傅冬菊的努力,北平問題將以何種方式解決?北京古都能否能以今天這樣完整的面貌迎接60年華誕?

  力勸父親勿打內戰

  在各種宣傳裡及史料中,關於北京和平解放,人們知道得更多的是和平解放的主要功臣——傅作義將軍,對於傅冬菊的作用,人們了解得不多。

  這段歷史的重新發掘,得力於熱播中的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的電視劇——《北平戰與和》的編劇李汀。李汀以「信史」的要求對待史劇創作:查閱資料從頭做起,嚴謹地研究、甄別大量史料。並對傅冬菊進行採訪,獲得了第一手資料。

  在北京醫院和傅冬菊在崇文門的家裡,圍繞北平和平解放,李汀先後三次對傅冬菊進行了長達十小時的採訪。晚年的傅冬菊雖然因腎病住院,但神智清醒,她非常清晰、詳細介紹了北平和平解放的事實和細節。

  1946年的中國,內戰全面爆發。當時,傅冬菊正在位於昆明市的西南聯合大學學習,專業為英語語言文學。當年秋天就要畢業。傅冬菊給駐紮在歸綏(現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父親去信,希望他不要打內戰。

  就在當年9月,傅作義指揮了他在內戰中的經典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圍魏救趙,攻擊集寧,解除了解放軍對山西大同的圍困。大同集寧戰役後,共產黨控制的張家口失守,傅作義的部隊移駐張家口。為此,傅冬菊還專門跑到張家口找父親,當面勸說父親不要參與內戰。但打不打內戰遠遠不是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傅作義能夠左右的。

  毛遂自薦獲聘記者

  1946年秋天,傅冬菊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她毛遂自薦,與大公報天津報館聯繫,希望能到《大公報》工作。

  傅冬菊隨後被大公報天津報館錄用為副刊部記者,經常到北平、天津的大學為大公報副刊組稿、編稿。在來往於北平和天津的過程中,傅冬菊多次專門去探望駐紮在張家口的父親。

  傅冬菊的女兒晨風透露,雖然當時正爆發內戰。但母親和姥爺談得最多的仍是希望他不要打內戰。1947年年底,解放軍在各個戰場節節勝利,蔣介石決定在北平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傅作義出任總司令,並遷居北平。

  1948年,華北的戰事已到一觸即發的時刻。此時,傅冬菊決定,一定要做通父親的工作,不打內戰了。而且,父親當時一個人在北平,沒有親人在身邊,也需要人照顧。於是,傅冬菊就從天津回到父親身邊,只有送約好的副刊稿件才回天津報館一趟。

  在照顧父親的日子裡,傅冬菊經常跟父親談論國內形勢與和平問題。同時,還經常給父親介紹共產黨的主張。她也發現父親在讀毛澤東寫的《論聯合政府》,其中有些感興趣的地方還劃了線。

  傅作義是一個「布衣將軍」,生活簡樸,他參加過軍閥戰爭,也參加過抗日戰爭,對民眾的疾苦非常同情。在內心深處,不願意再打內戰,對這場戰爭的勝負也非常明瞭。但作為一個軍人,他又不得不服從國民黨政府的命令,內心非常痛苦和矛盾。

  1948年的中國,國民黨政府貪腐盛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在戰事上節節敗退,已到日薄西山的境地。

  傅作義素來喜歡和社會賢達交朋友,大家也一致主張不要再打內戰,和平解決北平問題,不能讓北平這個千年古都毀在戰火裡,讓北平200多萬民眾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