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曲年鑑》首度面世


  圖:今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粵劇日」,年輕粵劇演員大展身手

  香港的戲曲演出雖然十分頻繁,但說也奇怪,歷來居然沒有官方或民間年報把每年的演出資料匯集起來。結果一切有關資料都得不到有系統的編整。

  有鑑於此,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下稱藝評會)年初議決,作為承傳及推廣戲曲的其中一項措施,牽頭編纂香港戲曲年鑑,並定於二○○九年開始。此項年鑑計劃在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資助下,得以順利開展。

  「八和」中大提供資料

  然而,戲曲資料的蒐集,當然不能單靠藝評會。須知積累戲曲資料並非藝評會的專職,亦斷無人力資源經年累月處理這項工作。為此,藝評會邀得香港八和會館和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合力辦理,由這兩個機構提供一直有所存備的資料。「八和」屬於聯會性質,所有會員在組班開戲時,例必將演出資料報存「八和」備考,而「戲曲資料中心」多年來亦以存備演出資料為己任。在這兩個機構鼎力襄助下,所集資料雖然未敢妄稱毫無遺漏,但庶幾大備矣!

  面對一大堆資料而須予整編得井然有序,絕非容易。幸而,藝評會借鑑了《香港戲劇年鑑》的經驗,在這個成功基礎上因應戲曲的特性而有所增訂。大體而言,所有演出資料均以時序載列,由○九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並以每月為一個單元。

  按時序表列每日演出

  在每個單元下,先載列該月的「演出一覽表」,按日逐項列出屬於該日所演的劇目。例如,某日全港計有三個屬於不同劇團與劇種的演出,便一一列出。如屬粵劇,則以藍色「粵」字識別,京劇則用紫色「京」字,其餘諸如潮劇、崑劇、越劇等,均以相類方法處理。

  緊接每月「演出一覽表」之後,是按日以不同欄面臚列每一劇目的演出詳情,計有:日期、時間、場地、劇種、入座率╱座位數目、主辦單位、演出團體、票價、演員等。值得注意的,是「入座率」一欄。很多劇團不一定願意透露入座率。因此,如果情況容許,編輯可註以該場地的座位數目,俾能有所參照。如果集得該演出劇目的宣傳單張,亦於欄內印載。為省篇幅,支持環保,年鑑內的記事力求簡明扼要。不過,書內備有光碟,所載資料,較為詳備,方便有興趣的人士進一步尋索。

  廣邀持份者撰寫專文

  戲曲年鑑如果只限載列一大堆硬資料,對戲曲的發展以及研究,助益不大。因此,年鑑的編委會廣邀戲曲界內代表不同層面的「持份者」,各自因應本身的範疇,撰專題文章。計有: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的「政府致力推動粵劇及其他中國戲曲的發展」,文內主要縷述推廣粵劇及其他劇種的各項具體工作;京崑名家鄧宛霞的「京崑藝術在香港」,文內講述以她為首的「京崑劇場」在過去為香港所推動的京崑工作,以及一些個人感興;潮劇前輩劉福光的「潮劇─南國鮮花,香港綻放」,文內概述潮劇過去幾十年在香港演出的情況,並且提供○九年的演出概覽;前教統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總課程發展主任湛黎淑貞的「學校粵劇教育的現況與前瞻」,文內記敘學校的粵劇課程發展及相關的師資問題。

  此外,粵劇資深演員阮兆輝則以戲曲從業員身份,親撰專文「愚公之志」,文內就場地、投資者、承傳、政府政策、觀眾、劇本等方面道出肺腑之言,砭伐紕誤,擲地有聲。至於筆者,由於忝為藝評會董事,兼屬戲曲評論員,責之所在,焉可推諉,亦只得濫竽一文,題為:「摭談近年香港戲曲發展的憂喜」,向讀者匯報戲曲發展的正反兩面。然而,總體而言,筆者所表達的,確實憂多於喜,對戲曲的前景,深感憂患重重。

  各參與機構首腦作序

  編委會亦邀得各個參與機構即藝發局、藝評會、「八和」、戲曲資料中心的首腦人物,依次是馬逢國主席、張秉權主席、汪明荃主席及蔡燦煌教授,為年鑑作序,各就所統領的機構在編纂年鑑方面須擔當的職分,分享信息。此外,編輯陳國慧與統籌梁麗榆亦合撰序文,分享編纂歷程。

  藝評會主席張秉權在其序言末段寫道:「年鑑之『鑑』,古義同『鏡』,除審察、識別之外,更重要的,是借鏡的意思。」筆者深有同感,而這正是戲曲年鑑的本意。

  年鑑初度面世,編纂工作難求絕對美善。盼望各位熱心人士不吝指正,使往後的年鑑益臻完善,最終發揮借鏡的功能。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查詢電話:29740542。

  塵 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