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要買樓 需要25年不吃不喝?

文/陳術
在香港生活的人,不論是本地市民、新來港人士、外來專才,發展事業是一大問題,而當中大部分人,面臨的更大問題,就是努力工作,卻一直未能置業,這是因為香港的高樓價讓人卻步,在不同的國際報告,均指出香港樓價必屬全球最高那一群。
近日,瑞銀發表「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報告,內容指截至今年中的過去一年,香港樓價回落了7%,重回2017年水平,跌出了「泡沫區」,排名亦下跌。不過,香港打工仔仍然負擔極大,高薪族要不吃不喝20至25年才能買到一個650呎近市區的單位。這裏帶出一個嚴重問題,如果連安居置業都不可以,市民如何生活?專才又如何來港發展?
根據瑞信的報告,自2015年發表報告以來,香港樓價就處於「泡沫風險區域」,今年雖然已經跌出泡沫區,不過,即使以高技術服務業僱員平均薪酬計,要買到一個大約650平方呎、鄰近市區的住宅單位,需要「不吃不喝20年至25年」,而同樣以樓價高昂見稱的東京,只需要12年至17年。由此觀之,樓市泡沫少了,但港人、移民以至專才要在香港置業,依然困難。
只能退一步買新界樓?
瑞信報告以650呎的近市區樓作為目標,筆者認為要買這類型的住宅是困難的,如以每呎1.5萬元計算(不算很貴,一些新簇的新界樓,呎價也可能達到或超過這價錢),一個650呎的住宅單位,需要975萬元,連同稅項、交易成本以至律師費等,肯定超過1000萬元;相信這是大部分香港市民也不能負擔的樓價。較為現實的做法,可能就是稍有負擔能力的市民,先以400至500呎的新界樓為目標,將來有能力再「換大屋」。
不過,即使是樓價普遍較便宜的新界樓,500萬至700萬元也是十分基本,本港的高樓價,會令任何有意留港、來港發展的人卻步;之前大公文匯全媒體亦為內地專才做了一個專題報道,置業也是他們的最大難題。如以問題導向的方式設想,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特區政府增建居屋以至夾心階層房屋,讓負擔能力稍有不足的年輕人,都能看到置業安居的希望。
各取所需的置業階梯
現時的香港,公屋、私樓供應相對較多,居屋供應較少,夾心階層房屋更是幾近絕跡,這樣會出現一個尷尬局面,基層申請公屋,富人買私樓,而夾心階層就永遠難以抽到居屋。其實,中產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下近基層,上接高層,如果他們不能安居樂業,香港又一直招來外地、內地專才,他們的居住問題如何解決?所以,有人說房屋問題由始至終是香港最大問題,說得一點也沒有錯。
相關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