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高定絲貨」告訴你粵港澳珍藏有多豪

文化展覽 2020.12.04 18:57:32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4日在廣東省博物舘開幕,來自廣東省博物舘、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舘三家博物舘的211件展品,向觀眾展示了明清以來絲綢外銷的輝煌歷史,同時回顧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的對外商貿和同根同源、同聲同氣的淵源。圖為《香港仔附近的瀑布》,此版畫是根據一幅水彩作品印製而成。水彩畫原作相信是1816年英國亞美士德使節團隨團畫家哈維所繪。這是香港早期重要的圖像紀錄(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1/5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4日在廣東省博物舘開幕,來自廣東省博物舘、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舘三家博物舘的211件展品,向觀眾展示了明清以來絲綢外銷的輝煌歷史,同時回顧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的對外商貿和同根同源、同聲同氣的淵源。圖為《香港仔附近的瀑布》,此版畫是根據一幅水彩作品印製而成。水彩畫原作相信是1816年英國亞美士德使節團隨團畫家哈維所繪。這是香港早期重要的圖像紀錄(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近代「香港擺花街錦章綉家」釘金綉料,此綉料黑緞地釘金綉龍鳳,是製作龍鳳褂的面料,是「香港擺花街錦章綉家」(Kum Cheung Spinning Factory)(大文網記者黃寶儀 攝)
2/5 近代「香港擺花街錦章綉家」釘金綉料,此綉料黑緞地釘金綉龍鳳,是製作龍鳳褂的面料,是「香港擺花街錦章綉家」(Kum Cheung Spinning Factory)(大文網記者黃寶儀 攝)
清藍綢地廣繡花鳥紋披肩。19世紀50-60年代,披肩尺寸增大,流蘇增長,構圖仍可以看到清晰的四角定位設計,常有一兩個裝飾邊框,設計元素凸顯中國風格。由於此時五彩繡花的比重較之前增加,兼綉線較之前增粗,以增強耐磨性,故披肩的重量也隨之增加(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3/5 清藍綢地廣繡花鳥紋披肩。19世紀50-60年代,披肩尺寸增大,流蘇增長,構圖仍可以看到清晰的四角定位設計,常有一兩個裝飾邊框,設計元素凸顯中國風格。由於此時五彩繡花的比重較之前增加,兼綉線較之前增粗,以增強耐磨性,故披肩的重量也隨之增加(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清白緞廣綉「金山古寺」圖軸。清代經粵海關出口的綉畫,多是仿國畫裝裱成圖軸、捲、圍屏、聯屏等形制,其中大幅綉畫價格昂貴,向海關納稅需要繳納白銀1.2兩(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4/5 清白緞廣綉「金山古寺」圖軸。清代經粵海關出口的綉畫,多是仿國畫裝裱成圖軸、捲、圍屏、聯屏等形制,其中大幅綉畫價格昂貴,向海關納稅需要繳納白銀1.2兩(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清廣綉八仙祝壽十一條屏風,圍屏一組共11聯,屏風背後附「廣東彩元字號」的廣告單一份,對該綉品的經營者、綉莊地址、綉莊經營綉品的品種以及綉品的去向有詳細記錄(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5/5 清廣綉八仙祝壽十一條屏風,圍屏一組共11聯,屏風背後附「廣東彩元字號」的廣告單一份,對該綉品的經營者、綉莊地址、綉莊經營綉品的品種以及綉品的去向有詳細記錄(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4日在廣東省博物舘開幕,來自廣東省博物舘、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舘三家博物舘的211件展品,向觀眾展示了明清以來絲綢外銷的輝煌歷史,同時回顧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的對外商貿和同根同源、同聲同氣的淵源。圖為《香港仔附近的瀑布》,此版畫是根據一幅水彩作品印製而成。水彩畫原作相信是1816年英國亞美士德使節團隨團畫家哈維所繪。這是香港早期重要的圖像紀錄(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近代「香港擺花街錦章綉家」釘金綉料,此綉料黑緞地釘金綉龍鳳,是製作龍鳳褂的面料,是「香港擺花街錦章綉家」(Kum Cheung Spinning Factory)(大文網記者黃寶儀 攝)
清藍綢地廣繡花鳥紋披肩。19世紀50-60年代,披肩尺寸增大,流蘇增長,構圖仍可以看到清晰的四角定位設計,常有一兩個裝飾邊框,設計元素凸顯中國風格。由於此時五彩繡花的比重較之前增加,兼綉線較之前增粗,以增強耐磨性,故披肩的重量也隨之增加(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清白緞廣綉「金山古寺」圖軸。清代經粵海關出口的綉畫,多是仿國畫裝裱成圖軸、捲、圍屏、聯屏等形制,其中大幅綉畫價格昂貴,向海關納稅需要繳納白銀1.2兩(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清廣綉八仙祝壽十一條屏風,圍屏一組共11聯,屏風背後附「廣東彩元字號」的廣告單一份,對該綉品的經營者、綉莊地址、綉莊經營綉品的品種以及綉品的去向有詳細記錄(大文新聞網記者黃寶儀 攝)
編輯:江月
關鍵詞:絲綢大灣區
評論
字號:
發表
查看更多
加載中……